淘书杂感文/刘学兵我对书籍的热爱是从连环画开始的。 小时候赶集,每次都要在街角旮旯的连环画摊上花上几分钱看几本,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后来赶集少了,就自己花钱买,用心爱的玩具跟别人换,或借别人的拖着不还,甚至去邻居家里偷……东拼西凑,收集了好几大箱连环画,想看的时候,坐下来不慌不忙地看,惬意得很。 中学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看了一本破烂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又看了《三国演义》,看了琼瑶,看了金庸,觉得字书比连环画过瘾,就狠心把连环画全卖了,换来了《安娜·卡列尼娜》《射雕英雄传》和《彩霞满天》等几本书,看完之后就开始学着编故事,我的文学创作就此开始。 那些年,买起书来雄心勃勃。全国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品集,以及获奖作家的其他书,一摞一摞,往家里搬。我文化不高,很多书读得一知半解,尤其是诺奖作家的作品,看着看着就打瞌睡,尽管如此,丝毫不影响我买书的积极性。家里书的种类越来越繁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甚至药典秘方。家里到处是书,住房面积小,书总是和人争抢地盘。家人开玩笑说把书给我拉到江边,倒进长江里喂鱼。我说鱼要是有了知识,会思考,人就吃不到鱼了。 五十岁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世上找不到我喜欢的新书了,于是就开始买旧书。我吃惊地发现,旧书比新书贵得多。年纪越大,我越感到囊中羞涩,同一本书,把价格比了又比,既要选品相好的,又要追求便宜。从孔网到当当,从京东到淘宝,从多抓鱼到咸鱼,精挑细选,仔细对比,临到下单的时候还担心买到盗版,给客服叮嘱了又叮嘱,要正版,哪怕品相差一点。 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孤灯下静静翻阅,哪怕室外寒风凛冽,内心兀自欣欣然,温暖无比。这里想说说我比较喜欢的两套书,中华书局出版的典雅文丛和《读书十年》。 典雅文丛一套七册,讲解故宫收藏的书画及建筑艺术,历代名家的字帖,古人的各种文化现象,京剧知识,敦煌壁画研究,长城、古塔、古桥的建筑构造。印象最深的是沈从文先生介绍古人的文化,讲古人使用扇子有讲究,他还介绍镜子的故事,讲述玉的应用,陶瓷的绝妙,服饰的渊源,龙凤的艺术以及胡子的象征。他说古人喜欢鱼,寓意年年有余,人们向往富有的生活;鱼跃龙门,是人们追求幸运的降临;如鱼得水,是夫妇爱情和好的形容。古时还有一种叫鱼匙的物件,装在门上,寓意为鱼目日夜不闭,可以防止盗窃。我终于明白,我家那口老木箱子的锁扣为什么是一个小铜鱼,家里的老式衣柜拉手为什么是鱼的形状…… 《读书十年》是一个时代文化圈的缩影,我们可以窥视文化界大师们的学习、生活与写作,书中有大师们制作的贺年卡及珍贵题字。作者的叙述看似流水账,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书里罗列的不少书籍,是时代无法超越的经典。作者扬之水原名赵丽雅,著名学者,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插过队,先在报社工作,后来编《读书》,人称《读书》四裙钗,京城三才女,离开《读书》后潜心做学问。《读书十年》是她编《读书》期间的日记,记录了她与钱钟书、杨绛、李文俊、徐梵澄、赵萝蕤等大师们交往的经历,还附有他们的题赠字画以及大师们自制的精美明信片、贺年卡等,具有史料价值。 《读书十年》一套三册,偶得其一,便着魔般迷恋,随后买了第三册,感觉价格还能接受,可在配第二册时,价格高出了我的预想,但为了三剑合璧求得圆满,只好忍痛花钱。 很多人都问我,“买那么多书,你读得完吗?”我说,为什么非要读完?有空的时候,站在书架前抽出一本,随手翻翻,这种乐趣,不是爱书人又怎会理解!我只好学着那些藏书大师们的口气自嘲:“买而不读真君子,读而不买真小人。” 还有人说,都AI时代了,一部手机就足以看尽世界,还在花钱买书,岂不冤枉?记得美国作家帕蒂·斯密斯在她的代表作《只是孩子》中说,不管我们的科技再怎么进步,请不要遗弃书本,在这有形的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比书本更美丽。 一盏茶香,一缕书香,一丝冥想。那种手捧书本,具有生命个体独特感受的阅读,AI是无法取代的。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