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久灵: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 才说两句,孩子就摔门、锁门,拒绝沟通。亲子关系越来越僵,想改善却不知从何入手。这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的情形。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盛久灵表示,学会共情,是化解亲子沟通坚冰的关键。 共情可拆解为“说事”和“说情”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指体谅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可拆解为“说事”和“说情”两部分。 “说事”即指内容共情。孩子表达之后,家长别急着回应或指责,应先抓住孩子话语中的关键信息,弄清楚“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以及孩子当时的感受和想法(如委屈、害怕、生气等)。之后,可采用“回应三步法”帮助孩子理清思绪——就像做孩子的“人形弹幕机”,陪伴他梳理情绪和事件。 “说情”即指情感共情,这是共情的“灵魂”。很多家长习惯于讲道理或指责,比如孩子没考好,就说“早让你复习你不听”,结果反而让孩子更加抗拒沟通。要实现情感共情,可以运用两个小技巧:一是少问“为什么”,多表达理解。当孩子闷闷不乐时,可以说:“我发现你不开心,是发生什么事了吗?”二是留意孩子的非语言信号,比如孩子绞衣角、坐立不安,这时可以温和地问:“你手一直攥着,是不是有些紧张?” 有的家长问:“我一共情,孩子反而哭得更凶,是不是做错了?”盛主任表示,这恰说明做对了。孩子释放情绪是信任的表现,此时家长无需说“别哭了”,一个拥抱、一点安静的陪伴,甚至一个有爱的眼神,远胜于千言万语。 这样练习共情,让孩子打开心门 盛主任建议,可以进行“家庭共情练习”:比如通过角色扮演,由妈妈扮演孩子表达情绪,爸爸练习共情回应,孩子做“顾问”记录反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共情的能力就会逐渐提升。 当一个家庭真正学会共情,家就不再是争论对错的战场,而是“爱的港湾”。家人在面对问题时,第一反应不再是“你错了”或“我完了”,而是“我们遇到了挑战,一起想办法”。父母在理解孩子的过程中,也可能疗愈自己童年的缺失;孩子则在感受共情的同时,学会如何善待他人——这种高情商的能力将让他受益终身。 总结而言,共情式沟通就是重复话里的敏感词,点破心底的事情,接住表现的情感。慢慢地,孩子的心门就会为你打开。 ▲扫码观看,听听医生怎么说。 记者 陈丹 编辑:蒋丽霞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