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在渝举行。本场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李春奎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较2020年增长35.8%。 聚焦“抓发展”,推动现代生态特色产业集聚成势 新闻发布会上,李春奎介绍,五年来,重庆坚持以生态绿色为导向,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已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成功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类产品首位,跻身全国农业“金字招牌”第一方阵。 三产融合不断深化。重庆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抓手,实施区县、园区、企业“头羊计划”,推动企业规上化、数字化、上市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2552.2亿元。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条接待游客量年均增长7.5,成为市民休闲新选择。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成效显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元,更多“土特产”飞出大山、走向全国。 坚持“惠民生”,绘就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重庆扎实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1.2%,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环境整洁优美,群众卫生习惯日益养成。 公共服务更加均衡。重庆统筹推进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五网共建”,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优质公共资源下沉农村。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布局持续优化,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巴渝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努力“增动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近500万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培育家庭农场3.9万个、农民合作社3.0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富民改革带动95%的村集体经营收入超过10万元。 农业科技支撑坚实。建成部级以上农业创新平台21个,包括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攻关13个重大项目,“庆油11”油菜品种含油量超52%、亩产超200公斤,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 数字农业突破发展。上线运行生猪、脆李等5个产业大脑,建成15个未来农场,以“产业大脑+未来农场”驱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其中“生猪产业大脑”服务新型经营主体20余万个,线上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目前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立足区域特色,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十四五”规划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李春奎表示,全市将紧密围绕“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的目标,统筹资源力量,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今年上半年,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30元,增长6.4%,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在答问时指出,近年来,重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向山图强,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1%和6.2%,产业振兴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重庆立足区域特色,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根据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推动产业精准布局。如在三峡库区,依海拔梯度发展脆李、柑橘产业,将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优化为27:22:51,实现“一山多用”和错峰上市,避免同质竞争。近年来,库区果农年均收入较普通农户高20%左右。 此外,重庆加快绿色转化,依托山地农业景观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春赏花海、夏摘鲜果、秋观红叶、冬享温泉”的四季旅游体验,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约8%,成为市民休闲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撰稿:张馨允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