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40周年,9月18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期间举行的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重报集团新闻传媒大厦继续举行,数十位国内外权威学者共聚一堂,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 研讨会上,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不仅刷新了对长江文明起源的认知,更为人们揭开了一部跨越200万年的东亚古人类与古生物演化史诗。 出土动物化石中藏着古三峡的生态密码 在重庆群山与江河之间,埋藏着一把开启地球百万年记忆的钥匙——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云南大学博士后胡海虔说,长江三峡是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发祥地,155年的研究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化石遗址资源。 通过对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胡海虔将三峡地区的动物群划分为6个连续发展阶段。早更新世早期,步氏巨猿、华南剑齿象、小种大熊猫等动物组合,揭示出当时三峡为水资源丰富、森林茂密的亚热带环境。而至早更新世中期,伊特鲁里亚犀、最后祖鹿等密林依赖型动物逐渐被梅氏犀、葛氏斑鹿等开阔环境物种替代,暗示草原环境在森林边缘扩张。 距今70万至50万年间,三峡地区的开阔环境达到鼎盛。北方动物如变异狼、李氏野猪南迁至此,虎、豹等首次出现,反映出气候与生态的显著变化。然而从50万年前至1万年前,森林再度扩张,草原收缩,这一过程可能与全球气候波动或区域水文变迁相关。 胡海虔强调,动物化石尤其是对环境敏感的犀、鹿、马等种类,直接记录了植被与地貌的变迁。三峡地区在更新世期间经历了“森林-草原-森林”的生态轮回,不仅塑造了动物的演化路径,也为理解东亚古气候与古环境提供了典型范例。 龙骨坡是欧亚大陆人类起源的关键坐标 在这样的环境变迁背景下,古人类是如何适应并创造文明的呢?龙骨坡遗址为人们提供了关键线索。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武仙竹说,龙骨坡遗址不仅保存了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欧亚大陆古人类研究不可忽视的坐标。 ▲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遗址中发现的砸击技术距今超过200万年,比河北小长梁遗址早60万年,甚至早于非洲、欧洲和美洲同类技术的出现。龙骨坡很可能是全球砸击技术的起源地之一。此外,“薄刃斧”工具的传统也被推前至早更新世早期,此前学界认为其至中更新世才出现。 除了石器技术,龙骨坡出土的116种哺乳动物化石中包括25个新种,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物种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巨猿化石的发现尤为关键,作为其分布最北点的龙骨坡遗址,为研究古灵长类演化与灭绝提供了珍贵材料。 武仙竹指出,龙骨坡遗址反映出早更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环境差异显著,西部与南亚生物文化交流频繁,尚未被高原完全隔断。这些发现不仅重塑了中国旧石器文化起源图谱,也为亚洲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龙骨坡到迷宫洞,共同构建生物演化序列 在寻找古人类活动证据的同时,跨越百万年的古生物演化序列也随之在三峡地区逐渐清晰。 河北地质大学研究馆员陈少坤说,早在200万年前,龙骨坡动物群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包括步氏巨猿、桑氏硕鬣狗等118种哺乳动物,规模与种类在全国第四纪化石地点中极为罕见。 更引人注目的是,植物食性动物肢骨的堆积方式暗示了一种高智力生物的取食行为,指向“龙骨坡文化”的存在。 动物群的构成不仅标识时代,更反映了气候变迁:华南型、横断山区型与华北型动物共存,说明该地区曾经历干冷与湿热交替的气候过程。 ▲巫山玉米洞遗址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至距今约30万年前,巫山玉米洞遗址延续了三峡的古生物记录。这里出土的剑齿象化石显示,古人类更偏好猎食婴、幼年个体。 而到1.3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末期,迷宫洞动物群则描绘出冰期动物南迁的图景:11种北方温带动物如梅氏犀、东北马鹿南迁至三峡,印证了这里作为“冰期避难所”的独特地位。 陈少坤强调,从龙骨坡到玉米洞再到迷宫洞,这些遗址共同构建了一个从200万年前至今几乎连续的古人类与古生物演化序列,展现出三峡地区在东亚古生态与人类演化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 涪江流域新发现再证川渝古人类活动长廊 当我们将目光从三峡核心区向外延伸,涪江流域的最新发现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巴蜀地区古人类活动范围的认识。 研讨会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磊带来了涪江流域旧石器考古的新突破。在涪江流域系统性调查中,考古专家新发现50处遗址点,其中,潼南区首次确认存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填补了区域空白。 调查显示,旧石器遗址集中分布于涪江干流两岸阶地。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剥片技术包括锤击法、碰砧法、摔击法等,类型涵盖砍砸器、刮削器、手斧、薄刃斧等,显示出较高的技术复杂度。 与三峡地区相比,涪江流域石器原料更单一,但技术更多样,石制品更粗大厚重;与晚期遗址如铜梁张二塘相比,则保留更多原始技术传统。高磊指出,涪江流域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技术传播和人群迁徙的走廊。 ▲合川区吴家坝遗址鸟瞰图。 受访者供图 这些新发现与上游桃花河遗址形成文化呼应,共同构成川渝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证据链,为探讨古人类适应策略与技术交流提供了新材料。 龙骨坡遗址发掘40年来,从动物化石到石器技术,从古环境重建到区域文化序列,一系列研究成果不断刷新人们对长江文明起源与演化的认知。它不仅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瑰宝,更是连接欧亚大陆人类起源故事的关键节点。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这座“自然档案馆”将继续书写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漫长史诗。 原标题: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长江三峡这样谱写东亚人类与古生物演化史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