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秋分:秋色平分 桂子香飘

2025-9-23 10:4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秋分:秋色平分  桂子香飘

文/艾晓林



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便是秋分节气。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白天和黑夜的时长均约为 12 小时受大气折射影响,实际白昼时长略长于黑夜,但日常生活中可近似认为等长)这一天,全球没有极昼极夜。在南北纬45°线上,不用爬高就可以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此时太阳高度角为 45°,根据三角函数原理,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相等,影子长度即为建筑物高度。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与物体垂直,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气温逐步下降,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深秋;南半球则昼夜长短与气温变化趋势完全相反。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降至 22℃以下,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碧空如洗,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空气中湿度明显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常常出现“昼暖夜凉”的现象,谚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总结出秋分后气温逐夜下降的特点。

秋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节气“秋收、秋耕、秋种”同步推进既是收获的关键期,也是来年农业生产的准备期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北方地区的玉米、高粱、大豆等秋粮作物陆续成熟,农民们忙着收割、脱粒、晾晒,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华北地区棉花进入采摘期,洁白的棉絮挂满枝头,农民棉田间采收。南方地区的水稻则迎来了晚稻的抽穗扬花期,部分早熟的晚稻开始成熟收割花生、芝麻、红薯等作物也相继成熟,等待着农民们采收。秋收结束后,农民们又忙着翻耕农田耙耱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北方有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农人们就要忙着种植冬小麦南方“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晚稻补栽或部分早熟稻种的种植将紧张进行。油菜白菜、萝卜、菠菜等秋冬蔬菜也要栽种了

秋分“三候”,是先民对自然万物变化的敏锐捕捉系统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候学知识体系。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为阳动”,是阳气旺盛的象征。秋分后阴气渐盛、阳气渐收,故雷声渐歇。从现代气象学角度看,秋分后气温下降,空气对流减弱,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形成雷暴的热力与水汽条件不足,雷声自然逐渐消失。

二候蛰虫坯户。“是细土的意思。随着天气变冷,蛰居的昆虫会钻进洞穴,用泥土封堵洞口,减少寒气侵入,为越冬做准备。这是昆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三候水始涸秋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南撤、北方冷空气影响,降水减少,加之气温虽降但蒸发仍较强,河流、湖泊等水域水量逐渐减少,水位下降,部分小型池塘、沼泽因补给不足可能出现干涸现象。

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古人认为,秋分后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养生需顺应季节变化。从现代健康角度看,秋分后气候干燥,易引发 “秋燥”,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如辣椒、生姜)与生冷寒凉食物,多吃雪梨、银耳、百合、白萝卜等白色食物,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也可适当食用山楂、橘子等酸味食物,帮助收敛肺气。此外,秋分时节万物萧落,易让人产生悲伤、低落情绪,需注重心理调节:多与亲友交流,通过听音乐、阅读、参与社交活动放松心情,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避免 “悲秋” 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秋分时节丰富的民俗活动,让节气充满生活气息。

祭月:是秋分传统习俗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古代帝王遵循的是“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祭祀体系《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礼制,“夕月” 即秋分夜晚祭祀月亮。唐代祭月活动更为盛行,朝廷还专门设立祭月场所。北京的月坛,便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祭月的地方。宋代以后,祭月习俗逐渐传入民间,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人们会在庭院中摆放案几,供奉月饼、瓜果、毛豆等祭品,对着月亮焚香祭拜,祈求家人平安、生活幸福。

中秋节与秋分:中秋节是秋分节气期间的重要传统节日其起源与古老的月亮崇拜密切相关,源头追溯就是先秦的秋分祭月习俗。汉代时,赏月活动多见于贵族与文人阶层,尚未形成普遍风尚唐代是中秋节发展为全国性节日的关键时期,长安等地中秋赏月风俗盛行,诗人的咏月诗篇中常融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为节日增添浪漫色彩北宋时期,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式被定为 “中秋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中秋盛况:节前商店售卖新酒,中秋夜富贵人家装饰楼台、百姓争占酒楼玩月,节日氛围浓厚。

送秋牛: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农村地区尤为盛行。民间艺人用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农夫耕田图样,制作成“秋牛图”,挨家挨户赠送。赠送时,艺人还会根据主人家的情况,说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和睦” 等吉祥话语,俗称 “说秋”,从事这项活动的艺人被称为 “秋官”。这一习俗既传递了节气知识,也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粘雀子嘴:是秋分时节一项充满趣味的民俗。农民会在秋分这天煮汤圆,用细竹叉将汤圆插在田边地埂上,寓意 “粘住麻雀的嘴”,防止麻雀啄食田间成熟的庄稼。这一习俗生动体现了农民对农作物的珍视,以及对丰收的朴素渴望。

吃秋菜:是岭南地区的特色习俗。当地人们采摘野苋菜(俗称 “秋碧蒿”),与鱼片一同煮成 “秋汤”。民谚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既反映了秋菜的食用价值,也表达了人们通过饮食祈求家宅安宁、身体健康的愿望。

历代文人墨客对秋分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词或描绘秋分景色,或抒发秋日情怀,为秋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唐代诗人杜甫在《晚晴》中写道:“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描绘了秋分时节的黄昏美景,江虹、峡雨、凫雁、竹露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恬淡的意境,暗含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与超脱世俗的胸怀。宋代词人谢逸在《点绛唇·金气秋分》中吟道:“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秋分时节的气候与景致“风清露冷”“桂子飘香” 传递出秋的清爽,字里行间满是对秋天的热爱,给读者以愉悦的审美体验。南宋诗人陆游在《秋分后顿凄冷有感》中则写下“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秋分后天气骤冷,流露出对时节变化的敏感与感慨。

在秋分这个昼夜平分、阴阳相半的时刻,我们不妨静心感受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洞察,传承“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

(作者为市作协会员)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