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还是工厂与农村的化龙桥,如今已崛起为重庆唯一授牌的国际商务区,3200家企业在此集聚,24000名精英在此奋斗。”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俊生在“发言人来了”——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布活动上这样说道。 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彰显能级优势 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以“1+3+X”产业体系为核心,全力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从产业结构看,专业服务业占比26.9%,商贸服务业占比24.2%,软件信息服务业占比18.5%,金融服务业占比12.7%,四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力,支撑作用凸显。 企业集聚效应显著。截至目前,商务区已入驻各类企业机构3200余家,集聚世界500强企业20家、大中华区上市企业21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14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共33家。 经济发展数据亮眼。2024年,集聚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营收490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税收4.4亿元,同比增长12.6%;吸纳就业人员2.4万人,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人才战略: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企业关心的人才政策,化龙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付云表示,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已构建全方位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体系。 在政策赋能方面精准扶持。商务区积极落实渝中区“黄金十二条”“青创十条”等专项人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入选人才提供购房补助、安家补贴、科研项目资助等支持,同时精准匹配租房补贴,以降低人才安居成本。 在服务平台上提质增效。联合相关部门打造重庆国际商务区人才会客厅,链接辖区人力资源企业、高校等资源,搭建人才服务枢纽,常态化开展专场招聘会、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活动。 在社群活动中凝聚人心。创新推出“菁才时光”十大楼宇社群活动,涵盖户外运动、阅读分享、音乐合唱、慢跑健身等多元形式,以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在生活配套上优化升级。重点打造以青年发展为主轴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完善商业、医疗、教育等生活设施,从而全面提升区域宜居宜业品质。 专项支持:专业服务业获专项扶持 “今年上半年,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牵头制定了《渝中区促进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为专业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倩表示。 在新引进企业方面,对注册资本金达1000万元及以上且经营稳定的企业,按其首次注册资本金实缴部分的2‰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对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一定标准的新办企业,经认定,可给予5万元-1000万元市场开拓扶持。 在支持存量企业发展方面,对年营业收入及增速、办公职场面积、参保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经认定,可给予3万元至1500万元企业发展扶持。 信息化建设投入达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经认定可获得10万元一次性扶持。 在品牌建设方面,首次入选国家级榜单的企业奖励50万元,入选市级榜单的企业奖励10万元等。 蒋倩表示,渝中正以“三维发力”战略为指引,加快促进专业服务业提质增效。到2027年,力争规模以上专业服务企业数量突破170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陆海国际中心:重庆新地标的产业抱负 作为重庆在建第一高楼,陆海国际中心主塔高达458米,共100层,总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 项目规划了超甲级办公楼、奢华酒店、购物中心和观光层等多种业态。目前,项目玻璃幕墙已完工,正在进行总平工程和楼体灯光调试等收尾工作。 万科(重庆)企业有限公司经营业务部招商总监程枫凯介绍,陆海国际中心将重点聚焦四大产业方向,即专业服务业、新兴金融业、信息技术产业、国际贸易物流业。 项目将坚持“龙头企业+生态链”的招商模式,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程枫凯表示:“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容纳企业300家以上,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5万人,年总营收超过50亿元,年总纳税额超过3亿元。” 随着陆海国际中心在2025年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未来将容纳企业300家以上,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5万人。这片热土不仅是重庆的城市新地标,更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向东盟国家的开放窗口,与世界深度互动。重庆晚报记者 陈丹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