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庆谈判80周年。 1939年至1946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庐红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参加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红岩精神。 解放战争初期,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与敌人展开坚决斗争,进一步锻造和凝结成了红岩精神。 1985年10月,邓颖超重返红岩,写下“红岩精神,永放光芒”,这是第一次由国家领导人正式提出“红岩精神”,至今已40年。 国庆期间,上游新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寻访红岩红》系列报道。第二期,我们推开曾家岩50号周公馆大门,看一块门牌背后的红岩故事,一同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10月1日,国庆。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栽满梧桐树的人行道上,游客们仔细看着手机导航,他们的目的地都指向同一个门牌:曾家岩50号,大家都习惯称他为“周公馆”。 曾家岩50号周公馆大门 抗战时期的重庆,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据点,更是在敌人重重包围中顽强燃烧的革命火种——一座在敌人眼皮底下屹立不倒的“雾都灯塔”。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团结抗战,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险地筑堡:夹缝中的革命灯塔 踏入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这座灰色三层小楼静静矗立,依山崖临江而建,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带有大小两个天井,在岁月的侵蚀下更显古朴与厚重。 1939年初,邓颖超以周恩来的名义租赁了一层、三层和二层东侧的几间房屋,对外称“周公馆”,实则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城内办公所在地。南方局文化委员会、妇女组、军事组、外事组等均设于此。 曾家岩50号周公馆内南方局文化委员会办公室 曾家岩50号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当年右边仅一墙之隔是国民政府警察局,左边则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宅邸,相距不过几十米。 从周公馆望去,戴笠宅邸清晰可见,警察局三楼窗户还正对着周恩来的卧室。馆内更是国共两党上层人士同进一大门、同住一栋楼。这意味着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市内办事处的活动,随时都处在国民党的严密监视之下。 “这儿四周都是敌人,为啥共产党还选它当据点?”参观中,不少游客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导游解释,曾家岩50号靠近国民政府机关,便于与各界人士接触和开展工作。后院角落有个地下防空洞,可以直通到嘉陵江边。当时一些秘密交通员常通过防空洞进出周公馆向南方局汇报请示工作和递交情报。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同志却从容不迫,加强与进步人士接触沟通,有力领导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防空洞 走进馆内,每一张老照片都像是一个时光的窗口。 照片中,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常住于此,他们神情坚毅,在简陋的环境中开展着党的工作。 曾家岩50号旧址(周公馆)内会客室兼会议室。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在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曾在此接待过各界人士。照片里毛泽东与爱国民主人士亲切交谈的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 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员图片、周恩来语录及其在渝驻足时间表 墙上印着周恩来总理的语录:“重庆真是一个谈判的城市,差不多十年了,我一直为团结谈商而奔走渝延之间……民主事业的进程是多么艰难呀!我虽然五十之年了,但不敢自馁,我们一定要走完这最后而又最艰苦的一段路!”字字句句,无不透露出当时革命的艰难与革命党人的坚定信念。 据记载,周恩来11次在重庆驻足,最长的一次是1940年8月25日到(回)渝,1943年6月28日离开,近3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留在重庆为全中国的民主、为团结奔走。 智斗强敌:惊心动魄的地下博弈 1939年到1946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南方局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防备日军的轰炸,另一方面要与国民党巧妙周旋。当时,二楼住着国民党人,隔壁是戴笠的住所,而中共的革命工作却在这里有条不紊地展开。每天,大家上上下下,都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夹缝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红色三岩”资料介绍 周恩来同志经常在此接见各界人士,商讨抗日大计。全民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有三个对外公开的办公地点——红岩嘴(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驻地、曾家岩50号周公馆、虎头岩《新华日报》总馆,被后人统称为“红色三岩”。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它们发挥着维护国共合作、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民众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历史使命。 周公馆旧址里陈列着不少历史文物,还原了南方局共产党人的居住、工作的场景,其中一部黑色的老式挂式电话机引起了游客的额外关注。锈迹斑斑的听筒上还留着当年的划痕,被玻璃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 “皖南事变”之后,周恩来打给何应钦的电话机 那是1941年1月上旬,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所谓“通令”及新闻发言“谈话”,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交付军法审判。周恩来得知后,在周公馆内通过这部老式电话机,向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发出愤怒的谴责:“你们这样做,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激昂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彰显着中共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决心。 次日凌晨,周恩来奋笔写下题词与挽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新华日报》连夜刊印,在天亮前发往全城,让真相与正义得以传播。 温情岁月: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周公馆不仅是战斗的堡垒,也承载着革命者的温情与家国情怀。一楼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兼卧室,屋内干净整洁,摆设实用简单,普通的木桌、简易的竹制书架、藤椅等,尽显朴素之风。在邓颖超的办公桌上,有一台收音机和电风扇,这些物品见证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 曾家岩50号旧址(周公馆)内周恩来、邓颖超的办公室 展示的周恩来、邓颖超在渝留影 这里的一些照片记录了他们在重庆期间的温馨时光,有周恩来在办公室写字、邓颖超的留影,以及1940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重庆纪念结婚十五周年留影。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刚强外表下的柔情一面。 董必武卧室兼办公室 在周公馆小院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厨房。当年,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吴玉章等人都曾经在这座饭堂里先后招待过柳亚子、张澜、黄炎培等各界知名人士。周恩来还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自己非常爱吃的家乡菜——红烧狮子头,招待前往周公馆的文化界人士们。这道菜,不仅满足了味蕾,更传递着革命者之间深厚的情谊,展现了他们在紧张战斗之余的温情时刻。 小厨房 精神传承:游客心中的永恒光芒 从1939年到1946年,曾家岩50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方和国统区的前哨阵地;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蓄意挑起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曾家岩50号完成了历史使命。 国庆假期,曾家岩50号仍然不断有游客和市民前来打卡,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少游客感慨道:“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惊心动魄,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仰。” 参观的游客。本组图片由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摄 一旁的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心声:“致敬周总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听党指挥、跟党走”…… 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感慨地说:“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呼吸和心跳。他们在那么危险的环境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一切。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次参观让我深受教育,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曾家岩50号,这座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建筑,见证了革命者们在危险环境中的英勇奋斗,传承着不朽的红岩精神。它如同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原标题:寻访红岩红②|一块门牌,藏尽时代风云激荡 编辑:田露军 校审:宋宇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