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故事背后,是法治进程中温暖的注脚;深情的讲述之中,是新时代检察官的责任担当。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以下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自2004年成立以来,该团队始终坚守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一线,用爱诠释社会温度,从法律条文中感悟法治精神,对促进提升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社会治理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榜样为引领,从楷模身上汲取前行动力。10月17日,“时代楷模”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先进事迹分享会,在重庆市荣昌剧场举行。 孩子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未来,我们应如何让“时代楷模”的精神影响更多人,汇聚起司法保护、学校教育、家庭责任与社会关怀更加磅礴的力量? ▲10月17日,荣昌区荣昌剧院,“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先进事迹分享会现场。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从“点亮一群”到“照亮一代”,不妨让“光”的辐射范围更大一些。 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千家万户的希望,也是保护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未来。 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600多万未成年人,这些孩子中有三峡移民的后代、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进城创业家庭的孩子。在社会快速流动、观念多元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光靠个案帮扶远远不够。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无虞地健康成长,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前置守护,为成长空间撑一把“保护伞”。孩子的问题是家庭和社会问题的映射,每一起案件背后,往往折射出一类现象、一片盲区。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路上,光靠孩子求助或案件发生后再介入,成本高昂且为时已晚。因此,需要我们透过个案去看见那些同样需要帮助的“沉默的大多数”。 比如,渝检护“未”团队发现,孩子夜不归宿、多次逃课,这些看似小事的背后,可能藏着监护缺失的大问题。为了把风险掐灭在萌芽状态,他们研发了“家庭成长环境风险防控”数字模型——从“监护是否到位”到“孩子行为是否异常”等,梳理出50多项指标,为更多孩子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分级预防,给所有孩子织一张“防护网”。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面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分级预防和保护,给所有孩子织一张“防护网”。 针对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年龄、不良行为、网络算法、校园霸凌等影响因素,学校和社会需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净化网络空间、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家庭教育监督等,把犯罪的因素消灭于萌芽前,实现初级预防。 面对那些已经具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罪错未成年人,采取甄别、转处、干预等措施,对有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适当的教育和管束,激发他们自我悔过的内驱力,进行及时干预或矫治。 而对已经实施犯罪受到刑罚惩罚的未成年犯,则需要采取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教育矫正和管理手段,预防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后再次犯罪。 保护孩子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21年来,渝检护“未”团队扛起“为党护苗”的使命重任,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10月17日,荣昌区荣昌剧院,“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先进事迹分享会现场,代表们合影。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保护没有完成时,给未成年人的温暖可以更持久、更深入。 对未检人而言,办的是案,更是孩子的人生;求的是法理,更见证着国家的情怀与人民的常理。21年来,渝检护“未”团队秉着“德法相伴”的理念,让司法持续闪烁人性的光辉。 是“为之计深远”的时间长度。办案有期限,“守护”没有。2004年,当首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在大渡口区检察院诞生时,没人想到这星星之火,会跨越两个十年。 时间的长度,丈量着“时代楷模”们视野的广度与担当的厚度。面向未来,社会除了需继续把“时代楷模”的精神发扬光大外,也需在更长的时间标尺中,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比如在“案结事了”之后,可针对每个孩子建立个性化帮教方案,通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社区公益服务,一点点修复他们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纽带,引导他们重拾信心。以“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与关怀,彻底阻断他们再次误入歧路的风险。 是“见微而知著”的细腻尺度。万物皆有裂缝,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面对未成年人敏感、复杂、脆弱的心灵,“为孩子多做一点”,就成了渝检护“未”团队成员们的朴素愿望。 团队成员有的系统学习心理咨询,考取资格证,以更贴心地帮助孩子;他们打造了全国首个省级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让孩子一次就能完成身体检查、心理疏导、案件询问,把伤害降到最低;他们开通热线、设立信箱、打造谈心室,让每个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向榜样看齐。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与爱护,同样也需要更小的“颗粒度”。比如,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用心去体察孩子的需求与脆弱。孩子衣服穿得暖不暖?眼神是否有躲闪?身上是否有伤痕?关爱未成年人的“防护网”,可以更温暖、更细密。 21年来,渝检护“未”团队竭尽所能,换来一个个孩子的向阳而生。21年中,那些被帮教救助过的孩子,有的考上大学追逐梦想,有的成家立业撑起小家,还有的在山火来袭时逆行而上,成为守护他人的“救火英雄”。曾经迷茫的少年,如今眼里有光、脚下有路。 ▲先进事迹分享会现场,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詹文渝进行分享。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从“独行”到“众行”,让更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悠悠21载,团队已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500多人,“青少年维权岗”扩展到45个,吸纳了1600多名社会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时光荏苒,重庆保护、关爱未成年人的队伍也愈发强大。 然而,时代在变,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更为复杂。守护好他们,还需担起更重的责任,汇聚起更磅礴的力量。 联动全民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携手护航。比如,可强化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建立社区“家访”机制等,以在留守儿童关爱、失学辍学干预及家庭暴力预防中发挥关键作用。 另外,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如果教师或学校不作为,对于校园暴力、霸凌等越轨行为采取放任、漠视或者纵容的态度,将会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学校和老师应该切实提升责任感,通过系统性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规则意识建立等,预防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 统筹各方资源。保护未成年人不只是某个机构或群体的“善举”,更是全社会不容推卸的法定责任和文明义务。未来,还需加大资源投入,让更多楷模事迹可感可触、可学可做。 比如,可进一步优化打造渝检护“未”工作室、先进事迹展厅等阵地,广泛开展“学时代楷模做岗位先锋”实践活动,构建起部门协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另外,还可在经济补助、教育辅导、心理咨询、课后托管等方面,加大资源投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 共建保护屏障。过去,渝检护“未”团队运用大数据研发“家庭成长风险防控一件事”和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发展,未来还需打造一张能够实时适应时代变化的保护网。 比如,应进一步钻研运用数智赋能新方法,大力推进高质量数据归集共享,推动“线索智能发现、案件快速侦破、源头综合治理”等,打造全方位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眼睛”和“大脑”。 少年强则国强。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过去,渝检护“未”团队用他们自身的责任与担当,给孩子们照亮前行的路;新时代新征程,还要继续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让每一朵“未来之花”都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绚烂绽放。 原标题:今天,我们呼唤更多的时代楷模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