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伴随江北区第十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拥有37年历史的老字号“郝山城火锅”正式跻身非遗行列。一锅红油,何以能承载非遗的荣光?其背后沉淀的,不仅是时光酝酿的独特风味,更是一代代重庆人关于麻辣鲜香的集体记忆与匠心传承。
在江北区鲤鱼池一片老社区的楼下,一棵年代久远的老黄葛树蓊郁葱茏。它的树荫,笼罩着青石地上飘出的阵阵火锅香。这里是郝山城火锅,一家开了37年的社区老店。它没有选择开进繁华的购物中心,而是像这棵黄葛树一样,将根深深扎进街坊邻居的生活里,用一锅沸腾的红汤,熬煮着几代人的匠心以及那份刚刚被认证的、沉甸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
“能给我安全感的,就是这家一直陪着我的火锅店。”老板白太平是这家店的第四代传人。她的话语朴实,却道出了郝山城的灵魂——传承与陪伴。从她的曾祖辈开始,炒制火锅底料的技艺就在家族中代代相传。这不是一份可以快速复制的工业配方,而是一项需要时间与耐心守护的老手艺。 在这里,锅底坚持“手工现炒”。老师傅守着灶头,用慢火细细熬煮三个小时,全凭经验掌控火候与香料的配比,让每一锅牛油都散发出醇厚而自然的香气。而这家火锅店的魅力,远不止于锅底。步入店内,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深棕色的木桌、长长的条凳、清香的老鹰茶、竹篱围栏和墙上错落挂着的重庆旧街景老照片……没有刻意堆砌的网红装饰,有的只是老重庆街巷里最本真的生活场景。 这家店,早已超越了“餐厅”的功能,成为街坊邻里的“第二客厅”。孩子们在这里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老人们习惯在午后过来喝杯茶聊聊天。老板与顾客之间,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更像是亲人般的羁绊。“老板会在邻居生病时马上去探望,邻居把老板当干女儿来宠。”一位店员大姐透露。
白太平表示,这种深厚的情感连接,是任何营销手段都无法换取的宝贵财富,“开店辛苦,但看到大家吃了我家火锅都露出笑容时,心里一下就甜了。” 今年,这家已有37年历史的郝山城火锅,被正式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荣誉,不是偶然的惊喜,而是四代人守着老灶、熬着老料,用岁月熬煮出的认可;是37年里,锅边升腾的热气弥漫着邻里温情,一点点沉淀出的分量。如今,老黄葛树依旧遮阳,老店里的红汤照样沸腾。这份带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的传承,会如过往每一年一样,继续温暖着这片老社区的朝朝暮暮。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雍晓雨 编辑:杨雪 校审:王薇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