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詹文渝。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21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意气风发的青年;意味着昨日的新芽,变成亭亭如盖,初具栋梁之姿。 在重庆,有一群人用这整整21年的时光,只专注一件事——守护孩子眼里的光,不让它被阴霾遮蔽。 他们,就是渝检护“未”团队,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等7名同志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从2004年大渡口区检察院诞生首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到今天已汇聚500余名检察官、1600多名志愿者、41个社工组织和100余位心理咨询师,凝聚成强大的“护未联盟”,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四次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 10月24日,在重庆大渡口区举行的先进事迹分享会上,11名分享人讲述了渝检护“未”团队21年来“为党护苗、为国护未”的不凡历程。梅玫等7名代表的背后,是众多孩子被改写的人生。
▲“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先进事迹分享会现场。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从“莎姐”到“渝检护‘未’” 一个拥抱、一束光的星火燎原 “莎姐”,这个名字取自药典中读“suō”的“莎”字,寓意“治病救人”。2004年,梅玫和6名同事在大渡口区检察院成立了重庆检察首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 一个被侵害的小女孩,在接受三个多月的心理干预后,临走时突然转身紧紧抱住梅玫:“谢谢你,从来没人这样抱过我。” 那个拥抱,像一记强心针,打在了梅玫的心上。她有意识研读心理学,考取资格证。团队成员也纷纷“充电”,只为能更懂孩子们的心。 21年过去,当初的星星微光已成燎原之势。 从一部热线、一个信箱,到功能齐备的“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从自编自演的法治情景剧,到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 他们始终在问自己:“我们,还能为孩子做得更好吗?”
▲分享会现场。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孩子的事,我得管!” 法律铠甲下的温情脉脉 “我和妻子都坐牢,家里两个孩子没人管,怎么办?” 2022年7月,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吴波,收到一封来自监狱的信。写信人张某,正是他经办的一起拐卖儿童案的罪犯。 作为一名检察官,吴波对张某的罪行深恶痛绝。但他无法对信中的绝望视而不见。“父母有罪,孩子无辜。” 第二天,吴波和同事驱车数百公里,颠簸至大山深处。推开张家门的瞬间,他愣住了:酷暑天,两个孩子衣衫破旧,浑身散发着馊味,汗水将头发黏在脸上。年迈的爷爷老泪纵横:“我们老了,孩子可怎么办啊……” “孩子的事,我得管!”吴波暗下决心。他帮着孩子到乡政府、民政局申请,详细陈述情况,生怕因遗漏任何细节,影响了救助。 最终,监护权成功变更,两个孩子被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体系,每月有了基本生活来源。他还请来心理老师,自己一有空就去陪孩子们讲故事、做游戏,直到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孩子们脸上。 当张某在狱中得知这一切时,这个曾经的罪犯泣不成声。 “法律不仅要惩罚罪恶,更要缝合伤痕、传递温度。”吴波说。 一份名单,一生承诺 那些“看不见”的生死相托 有些守护,沉重如山,却不为人知。 孙文静的师父吴健,被确诊肝癌晚期后,每天要靠十几种药物维持。强烈的副作用让他呕吐、腹泻,甚至在前往看守所的路上都不得不屡次停车。 即便如此,他依然放不下那些孩子。 临终前,吴健将一份名单交到孙文静手中:“这是我帮教过的142个孩子,一个都没再犯,你替我把他们都看好了。” 这142个名字,从此成了孙文静一生的誓约。 曾经多次盗窃摩托车的“黄毛小子”小渝,在她的感化下,从桀骜不驯变为志愿活动的积极参与者。2022年重庆山火,他毅然逆行,骑着摩托车冲向火场运送物资,成了街坊口中的“救火的重庆崽儿”。 “路走错了可以重来,总会有人为你指引方向。”小渝在活动后写下的这句话,正是这份坚守的价值所在。 从“惩治犯罪”到“修复人生” 在黑暗中为孩子点灯 “对于已经受伤的孩子,严惩罪犯,还远远不够。”龚珊说。她见过太多孩子眼中的光,在受害后骤然黯淡。 2019年,在她的推动下,全国首个省级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建成。 这里没有冰冷的审讯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温馨的布置、沙盘和玩偶。警察、检察官、医生、心理咨询师协同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龚珊还牵头搭建了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为孩子们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这项由重庆探索的制度,最终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惠及全国。 “孩子的眼睛最纯净,一旦受伤,光芒就会黯淡。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光、恢复光。” 以国家之名,站在孩子身后 给他们一个稳稳的家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李非白用七年时光,守护了三名失去双亲的孤儿。 案件办结后,亲属们对巨额赔偿款的用途支支吾吾,甚至一度将两个年幼的孩子遗弃在检察院大厅,扬长而去。 傍晚,李非白陪着两个孩子坐在台阶上吃面,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细长。“那一刻我无比坚定,未检工作的意义,就是代表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她和同事们联合多个部门,为孩子们落实赔偿份额、建立共同监管账户、支持变更监护权…… 七年的陪伴,孩子们从叫她“李检察官”到亲切地喊她“检察官妈妈”。 如今,大姐已结婚生子,二妹走上工作岗位,三妹也升入初中。 “穿着这身检服,就扛起了国家的托付。我们站在孩子身后,就是国家站在他们身后。”李非白说。
▲分享会现场。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21年,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帮教过的孩子,有的考上大学,有的成家立业,有的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21年,有人把生命最后的时光留在了护“未”岗位,有人退休后仍牵挂着帮教的孩子,更多“80、90后”则接过接力棒,让“依法护未”薪火相传。 21年,从“莎姐”品牌发展到“渝检护未”体系,从个案办理推动制度创新,从法治教育延伸至社会治理。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不是无所不能,但愿意为了孩子竭尽所能。”这些朴素的信念,是他们交给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答卷。 致敬——所有在孩子身后默默点灯、以法之名温柔守护的人们。 新闻多一点 2004年,渝检护“未”团队前身“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设立。 21年来,该院持续擦亮“莎姐”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品牌,先后对486名涉罪未成年人进行个别帮教,促使80余名微罪不诉的未成年人重新回到课堂和社会。建立未成年人公益诉讼线索移送制度,会同区教委明察暗访“一号检察建议”落实情况,开展教职员工入职前涉罪信息查询528人次。整合“莎姐”检察官、律师、志愿者等资源,为全区30所中小学配备“莎姐”法治副校长、法治教师,指导9所中学设立“莎姐”校园法律社团。聚焦全区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整合全区相关职能部门、街镇和中小学50项指标数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六大保护”为框架,以“校园欺凌事件、未成年人犯罪、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非正常死亡”四个重点事件为贯穿六大保护的核心指标,运用专业算法生成动态的莎姐指数。随着数据实时更新,系统自动生成指数趋势图,帮助我们实时捕捉数据异常、预判潜在风险,为精准干预提供“数字预警”。 下一步,大渡口区检察院将持续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未成年人案件”要求,做到案件办理一体化,预防帮教社会化,普法宣传网络化,协同保护数字化,努力构建更具温度、更富效能、更重精准的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新格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坚实法治屏障。 原标题:特写 | 一个拥抱,一份名单,一生承诺 检察官的21年护“未”路 编辑:戴林 校审:廖雪源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