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脉相连的认同从未褪色,历史前行的轨迹始终如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10月25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以庄重仪式礼赞这一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重要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激励两岸同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由于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长期陷入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但血浓于水的统一认同,始终深植于两岸同胞的骨髓血脉。今天,让我们回顾下面四句话,感受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与民心凝聚力。
▲10月25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 刘卫兵 摄/新华社
“‘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虽出现过暂时的割据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孙中山先生“‘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之言,道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深沉的诉求。 1895年,因国力孱弱、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辛亥革命后,面对军阀割据、外患频仍的乱局,孙中山始终将“统一”视为救国使命。1912年元旦,他向中外记者明确表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将台湾问题与国家存亡关联,展现出孙中山超越时代的战略远见。 1924年11月,他在北上途中与日本新闻记者谈话时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历史证明,分裂必然导致衰弱,统一方能成就复兴。从北伐战争结束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凝聚全民合力,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实现和平解放,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意志、最持久的国家智慧、最强大的复兴动能。 今日之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国际广泛响应。这些现实成就,让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当前,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面临历史机遇,也需应对复杂挑战。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共护抗战胜利重大成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不仅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这一进程需要智慧与耐心,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终将不可阻挡。
▲10月25日,参观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不屈的宝岛 丹心向祖国——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记者 张晨霖 摄/新华社
“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 1958年10月25日,毛泽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同胞们,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于解决,可以从长商议。美国的政治掮客杜勒斯,爱管闲事,想从国共两党的历史纠纷这件事情中间插进一只手来,命令中国人做这样,做那样,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适合美国人的利益。”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在法律和事实上都已归还中国。1943年的《开罗宣言》、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的《日本投降条款》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都清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1949年底,在内战中节节败退的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插手台湾问题,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多维度干预阻碍统一进程。 近年来,赖清德及民进党当局不断进行谋“独”挑衅,大肆兜售“台独”分裂谬论,刻意淡化、否认台湾光复的历史事实,甚至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以“终战”代替“抗战”,妄图割裂两岸历史联结和同胞精神纽带;同时,操弄“去中国化”教育和舆论洗脑,编造“高铁无靠背”“公厕无门”“茶叶蛋是奢侈品”等谎言,推动“文化台独”;更有甚者,大量采购武器装备,妄图“倚美谋独”“以武谋独”,将台湾同胞福祉绑上分裂战车。 必须看到,“倚美谋独”“以武谋独”是绝路,更是对历史大势的严重误判。美国始终奉行“美国优先”的功利逻辑,从“撤离阿富汗”到“乌克兰危机”,其所谓“安全承诺”不过是地缘博弈的幌子,随时可能被弃如敝屣。 “台独”是绝路,外人靠不住,统一挡不住。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我们决不允许民进党当局勾连任何外部势力把宝岛变成“地狱”,也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赖清德当局若执迷不悟,终将被历史车轮碾碎。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今台北中山堂)举行。/新华社发
“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 1978年1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代表团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中国“两手”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解放,用右手大概力量要大一些,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 邓小平的讲话,体现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智慧与原则立场。“两只手准备”的策略,既坚持和平统一的主导方向,又保留军事手段的底线选项,彰显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这一策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前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坚定不移。邓小平强调“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解放”,体现了对两岸同胞福祉的深切关怀,以及通过对话协商实现统一的诚意。“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的表述,则划定了不容妥协的国家主权底线,警示任何分裂行径都将面临坚决反制。 “我们可以等”,则展现出国家领导人非凡的战略耐心与定力。这种耐心,同样是基于对历史大势的清醒判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统一进程将更具主动权。 时至今日,这一战略思维仍具有现实意义: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必须坚持原则底线,同时保持战略定力与策略灵活性。唯有如此,才能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积累更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物质条件。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国旗护卫队在行进中。记者 费茂华 摄/新华社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致电郑丽文,祝贺其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习近平在致电中提到,期望两党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国家统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守护两岸同胞根本利益,携手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既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许,也是对台湾同胞历史认同的郑重回应。 甲午战败,乙未割台。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民众“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长达半世纪的岁月里,无数台湾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全岛各处,欢歌燕舞,家家户户,祭祖谢神,告慰先灵”。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推行“一国两制”方针,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从“九二共识”到两岸“三通”,从经济合作到文化交流,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日益增强。 今年以来,两岸人员文化交流持续升温。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先后来到上海、深圳等地进行直播,引发热议;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一天,他更是抵达北京,并开启为期12天的访陆之行。台湾歌手凌峰唱响《吾爱吾国》,神曲《没出息》刷屏网络,《沉默的荣耀》热播并引发两岸共鸣……一系列文艺作品和网络热梗的出圈,充分表明台湾同胞对“两岸一家亲”的深切认同从未改变,也昭示统一大势的历史必然不可逆转。 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后,每年10月25日,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可以无比光荣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持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当然,认同感的增强,还需持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一方面,要通过青年交流、文化共创等软性纽带,让台湾同胞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需通过政策支持、民生合作等硬性措施,让台湾同胞共享大陆发展机遇,夯实认同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家国同心,终成伟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统一蓝图,既是历史必然的铿锵宣言,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任凭“台独”逆流冲撞,外部“风雨”侵扰,两岸同胞共守文化根脉如明月恒照,团圆期盼似江河奔涌,必然汇聚成不可逆转的磅礴力量。这磅礴伟力,终将冲破迷雾,照亮宝岛归途! 原标题:重庆瞭望|四句话“话”统一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