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至29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举行,活动主题为“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设计了“主体活动+系列活动+主题展览+参访考察+特色展演”五大板块。其中,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举办的主题展览,涉及全国主题展、重庆主题展、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展,系统展现我国城市治理成就与科技赋能实践。10月27日下午,重庆晚报记者提前进行了探展。 轨道隧道检测装置: 不停运也能做隧道“体检”
▲轨道隧道检测装置“小车”
▲轨道隧道检测装置“大车” 轨道交通隧道的检测,曾受限于“停运才能检测”的瓶颈。在主题展现场,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轨道隧道检测装置,用“大小车组合”打破这一局限:“小车”需停运作业,在轨道上以激光扫描生成三维模型,从而通过数据判断隧道是否存在裂缝、渗漏等情况;而“大车”则和“小车”互补,可装在列车车头前方,7组高清相机在8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仍能精准采集数据,实现不停运检测。 “传统检测,人工每天仅在列车停运后有约3小时有效作业时间,未来随着城市发展,轨道运营时间加长,即使不停运也能实现隧道检测。”据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姚磊表示,目前,轨道隧道检测装置“小车”已在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环线的部分标段运用,轨道隧道检测装置“大车”已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运用。 中型复合翼无人机: 应急通信“先锋”
在主题展现场,一款写着“重庆应急”的无人机引人注目。据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队员黄明浩介绍,面对地震等灾害导致的断水、断路、断电“三断”困境,该无人机可飞抵无卫星信号区域,在2-3公里范围内同时为400人提供通信支持,还能为失联人员的手机提供信号,便于定位搜救。它能续航6小时、时速达150公里。 水下建筑智慧勘测机器人: 水下桥墩“医生”
重庆作为“桥都”,一座座跨江大桥是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在主题展现场,重庆交通大学研发的水下建筑智慧勘测机器人,是桥墩安全隐患的“克星”,它可下潜至100米深的水域,即便在绿、黄色浑浊水体中,也能通过摄像清晰识别桥墩裂缝、塌陷等问题。重庆交通大学研二学生王淞透露,该机器人已在嘉陵江、垫江水库完成测试,即将投入实际应用。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实习生 李晓蕊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