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城很大,我们如此孤独”这句写在“胡闹厨房”第一篇小红书笔记里的话,轻轻戳中了许多重庆年轻人的心。笔记下面,是一行温暖的邀请:“邀20位陌生人回家吃饭。”这不是随口一说的玩笑,而是三个年轻人发起的一场名为“胡闹厨房”暖心饭局。短短两个月,这个活动已办了5期。一顿顿简单的家常菜,让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找到了久违的热闹和温暖。
▲聊到尽兴处,大家开怀大笑。 “突发奇想”的饭局 发起人土土是个爽朗健谈的“90后”,在北京长大,2023年来到重庆创业。如今,他和“95后”的重庆本地姑娘兔兔、喜欢研究美食的小罗一起,经营着自己的小项目。兔兔之前在上海做法务,也做过美妆博主,今年刚回到重庆;小罗则是个爱在厨房“搞创作”的“美食发明家”。 说起办“胡闹厨房”的初衷,土土坦言:“做这件事纯属突发奇想,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想找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好好吃顿家常便饭,聊聊天,认识几个新的朋友。”于是,今年八月底,三个伙伴决定“胡闹”一场,用一桌亲手做的菜,把陌生人聚在一起,创造一个能好好吃顿家常菜,认识新朋友的地方。 不知不觉就聊到深夜 “胡闹厨房”的菜单很随性,有时是发起人自己想吃,有时是看粉丝群里大家想吃什么。他们端出过油焖大虾、土豆炖牛腩,也做过大家呼声最高的椰子鸡火锅。菜都是当天去市场买的,分量一定管够。“我们不是做私房菜,就是想让大家像回家吃饭一样,吃饱吃好。”土土如是说。 怎么让陌生人快速熟起来?“玩点简单的小游戏开场,大家笑一笑,很快就熟了。”土土的小红书笔记里,生动地记录着“大家从‘第一次吃椰子鸡在哪’聊到‘想去的远方’,从‘你吃不吃折耳根’聊到‘最近哪部电影看哭了’,从工作琐事探讨到‘三十岁的人生’”话匣子一打开,不知不觉就聊到深夜。
▲饭后,大家在一起聊音乐、唱歌。 参与者涉及各行各业 来吃饭的人都是在小红书上私信报名,什么职业都有:老师、程序员、自媒体博主、大学生、上班族……年纪最小的还在读大学,最大的四十出头。 土土聊起几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参与者:一个刚开始很紧张的女大学生,后来成了笑得最大声的那个;有一位内向话少的男孩,默默盛了第三碗饭,临走前小声问:“下次我还能来吗?”还有一位北师大毕业的舞蹈老师,每次来都会被大家起哄跳一段,气氛一下就热起来。 “陌生人之间,其实没那么远的距离。”土土说,饭后的状态往往是“窝在沙发上继续聊天玩游戏”,有时甚至约好凌晨一起去爬山看日出。 他坦言:累,但停不下来 组织一场饭局并不轻松。从买菜、备餐、做饭到收拾卫生,得一整个下午。“每次办完,都觉得第二天爬不起来。”土土笑着说。 那赚钱吗?他坦言:“目前是只亏不赚,没仔细算过成本收益。” 虽然总喊“太累了,一周最多办一次”,但“胡闹厨房”带来的快乐和温暖,让他们停不下来。土土说,“做活动最有意思的,是看到原本平行的人生轨迹在同一张饭桌上产生了交集。” 对于未来,他们希望“胡闹厨房”能做得更规范、品牌化,招募更多发起人,尝试不同主题,甚至固定场地,让这个温暖的“门”一直敞开。 大家说 @小尹 25岁 新媒体运营 “社牛如我,第一次参加时,我同样会紧张。怕没有话聊,怕融入不了大家。但实际上,到了之后完全没有尴尬,我特别享受那种‘没有社交负担’的松弛感。” @终于找到了组织骨木 28岁 艺术类教师 从湖南来重庆定居 “我从来没有对他人的人生这样惊叹、羡慕,甚至震撼。伴着江风夜景和夏末的微雨,这顿椰子鸡火锅的味道,也成了我在这座新城市记忆里温暖的一部分。” @舞燕 29岁 央企行政人员 来自山东淄博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饭后的游戏环节,无论是‘幼稚的小玩笑’还是‘深刻的心里话’,大家都愿意敞开了聊。”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实习生 于文清 受访者供图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