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重庆,您会想到什么?8D的城市、环绕的江岸、错落的楼宇、蜿蜒的街巷,浓浓的烟火气、厚厚的历史感……这些都能为“重庆城”画像,而在落笔着墨之时,更离不开的,是城市更新的“精描细绘”。对于不断生长的城市来说,更新犹如人体的“新陈代谢”。如何实现“可持续更新”?已成为一道必答题。最近,在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现场,重庆发布的“系统性”政策引发诸多关注,一系列“可持续”“可复制”的更新模式,为城市的“有机生长”带来有益启示。
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店铺林立、游人如织。青石铺就的街道,红砖垒砌的楼房,还是原来的味道。黄葛树下,“浮生半日闲”的时光被拉得悠长。新店里的咖啡香与老街坊的龙门阵,融为一派岁月静好。让人很难想到,城市更新之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老破小”,最老的房子已有70年房龄。城市更新,探索出了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更新模式,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红砖楼,结构全都翻新,管线全都下地,设施全部配齐,引入新型商业、完善公共服务,整个老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重庆,像民主村这样蝶变的老旧小区,有近1万个。渝中区戴家巷、江北区塔坪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案例。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平地起高楼”,而是在已经形成的生活圈内,做加减法:减掉病灶和痼疾,增加功能性和宜居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老房子”变“好房子”,“老街区”变“新地标”,“老社区”变“新场景”。这些老城弥新的变化,如绣花一般,细细绘就市民“家门口的幸福圈”,也印证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有辨识度”的城市印象。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长远来看,不能靠“单打独斗”,而是实现“抱团”共赢。据初步测算,每亿元城市更新投资,可带动GDP增长1.5亿——2亿元。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投资,带动力更为巨大,不仅能直接带动建筑业链条,还能盘活存量资源、重塑发展空间、再造产业生态、创新经济场景。这样的系统性更新,相当于:从输血转向拥有造血功能。重庆已启动新一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超2600亿元,以片区为单位统筹推进,探索一条保护与开发平衡、民生与产业并重的“可持续”更新范式。
江北观音桥,重庆最早的核心商圈之一,这里繁华却也有烦恼:商场越来越多,逛街却要过马路、下地道,体验打了折扣。一条全长4.1公里的空中连廊,将改变这一切,它在周边5个商业体形成了7个连通口,像一根“针线”,把分散的商业体重新缝合。包括空中连廊在内,多个城市更新项目的子工程正在同步推进,这一系列更新项目之后,整个观音桥商圈片区,也将扩容升级。不只商圈面积翻倍,更是将重塑周边格局、提升体验感。
更新一点、带活一片、赋能一城,让原本的空间,循着新的发展格局“二次生长”。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片区通过持续更新改造,引入体验型新商业,日均客流量已突破60万人次。北仓里文创街区,入驻商家150多户,创造近600个就业岗位,带动投资约6000万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位于渝北区的原重庆仪表厂旧址,改造为“三狼企业公园”,已吸引140余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近12亿元。沿着山城巷蜿蜒的步道拾级而上,仿佛置身“天上的街市”。地方美食与文创店混搭,非遗表演与烟火气叠加,带来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
重庆在可持续城市更新中,注重对功能、环境、业态进行整体规划,改造的同时,着力布局新业态、注入新产业,生长出新的“造血”功能。让城市在“新陈代谢”中创造新的新机会,也在一步步重塑着山城的空间品质。
可持续城市更新,本质上是经营城市,将更新行动向着纵深推进:从宏观走向细节,从速度转向温度,从项目升级为体系。推动城市整体转型,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向世界递出一张有辨识度的新名片。关注可持续城市更新,也是一道时代命题。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举行了多个论坛,嘉宾们在论坛上碰撞智慧的火花,并就重庆的实践与未来思路,展开讨论。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可持续城市更新的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远景。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如何实现?新建筑、新材料、新技术被反复提及。 赫斯维克工作室中国区主管张宇认为,除了应用最新的技术,其实是要能引起别人的喜爱,能带给人快乐,长期地去使用,这个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建筑。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表示,生物建造是一种生态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我们未来的建筑提供一个先进的方向,推动土木行业向生态化、可持续化迈进。 下足“绣花”功夫的城市更新,让新城产城向新、老城历久弥新,更为未来的“二次生长”留足了想象的空间。如今的重庆,四季有花、推窗见绿、出门有景,并且还将变得越来越美,生活的温度与质感触手可及。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董事长帕特里克·舒马赫眼中的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高山、河流、大桥真的都很漂亮。他喜欢这里的一些新建筑,比如来福士,也来过重庆很多次,很享受这座城市,也看到重庆发展非常快。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事处区域主任石垣和子认为,重庆的实践提供了丰富案例,令人鼓舞。重庆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数据与社区参与,推动生态保护和生活品质双提升。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认为,所有民众的积极参与是非常关键的。重庆有很多方面是在全国有创新的,更多体现在它一种共治,包括规划、管理、数字化治理等等。 重庆市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黄建认为,现在已经形成了三个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重庆成果。第一个就是变巨大的自然挑战为我们的城市特色,第二是全市的规划协同、产业联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了全市的一盘棋,第三是更新焕发了老工业基地的活力,形成了我们新的竞争力。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这句古老箴言的核心,与“人民城市”理念相合,精准勾勒出城市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城市更新就在于:让生活向更美好的维度持续延伸,让民生幸福的画卷持续焕新,就如这座不断生长的山城,向着未来一路前行。 原标题:《重庆第1眼》“城”势而上|探索可持续更新范式 城市更新 山城更新 编 辑:蹇汶佑 校 审:侯琪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