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缙云山下,嘉陵江畔,一场深刻重塑重庆北部发展格局的战略变革正在发生。北碚区,这座素有“重庆后花园”美誉的城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昨天,重庆官宣对中心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进行优化调整: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新区,撤销江北区、渝北区,设立两江新区,管辖原江北区、原渝北区(不含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和北碚区的水土街道、复兴街道、蔡家岗街道、施家梁镇、童家溪镇的行政区域。 与之同步的是,将与北碚区国土空间定位趋同的原渝北区北部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兴隆镇、茨竹镇5镇划归北碚区管辖。 浅见以为,这次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是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迈进发展新阶段落下的一记关键之子。 对北碚而言,这更是一次深度的“功能赋能”与“能级跃升”。 正如重庆市委副书记陈新武昨天在北碚区领导干部会议指出的,“深刻把握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是对重庆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的战略赋能,是推动北碚高水平打造重庆中心城区北部门户的重大机遇”。 具体而言,此次区划调整后,北碚发展迎来五大历史性新机遇! 01 空间重构机遇:突破地理与心理边界,重塑区域价值能级 传统认知中,北碚虽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之一,但因缙云山阻隔,与核心城区存在一定的心理和物理距离,其形象更多是“文化区”与“生态后花园”。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将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固有的“边缘感”,实现从“都市腹地”到“战略门户”的区位升华。 空间重构的本质是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区域价值的重估。通过划入大湾镇、统景镇等五镇,北碚区不仅获得华蓥山、御临河、统景温泉等宝贵的生态资源,更极大地优化了其国土空间格局。 这意味着北碚不再是城市发展的“终点站”,而是转变为要素资源汇聚、辐射川东北地区的枢纽和桥梁。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此次区划调整落地,茨竹镇、大湾镇的管辖权由渝北区移交至北碚区。因此,川渝高竹新区的跨省共管主体变更为重庆市北碚区政府与四川省广安市政府。 川渝高竹新区这一全国唯一的跨省域、国家级平台的移交,彻底改写了北碚的区位角色。 调整后,北碚北接四川川东北经济区,南联强大的两江新区与西部科学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地理中心性骤然凸显。 02 战略升维机遇:在双城经济圈中从“侧翼”变为“前沿主战场”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宏大叙事中,区划调整后,北碚的角色将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过去,在“重庆-广安-成都”发展轴线上,北碚更多是通道和侧翼;而今,凭借区划调整的赋能,它将一跃成为重庆向北开放的前沿主战场和核心支点。 这一转变的底气,直接来自于对川渝高竹新区的全面承接。 行政区划调整后,高竹新区(重庆部分)的管理体制、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对接将更加顺畅。北碚将不再仅仅是“辐射”或“服务”高竹新区,而是与高竹新区深度融合,成为其强大的“战略后方”与“功能母体”。 具体而言,一种“前沿攻关、后方支撑”的联动模式呼之欲出。 北碚城区可以凭借其完善的城市功能、富集的科教资源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承载高竹新区的研发设计、企业总部、高端居住和综合服务等功能。而高竹新区则能充分发挥其土地、成本等优势,聚焦于先进制造、成果转化和跨省政策试验。 这种模式既能最大化四川地区的土地成本优势,又能借力北碚的城市能级和配套,形成“研发在北碚、生产在高竹”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真正实现 “1+1>2”的效应,使北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03 产业再造机遇:从“单点发力”到“构建区域性创新产业共同体” 产业协同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 过去,北碚与两江新区、江北区、渝北区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或同质竞争。行政区划调整后,在市级层面的统一协调下,北碚有望与周边区域实现错位协同、链条互补的产业布局,协力构建一条贯通重庆北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 北碚实现产业跃升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雄厚的科教人才资源。 区内坐拥西南大学等3所知名院校、13个重要科研院所和3名“两院”院士。区划调整后,北碚被明确赋予“深度释放西南大学创新策源功能”的使命,并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深度协同联动。 这意味着,北碚可以借此重点发力,加快构建一批高能级高水平的产业创新综合体。 北碚未来的产业图景已然清晰:围绕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北碚将超越“配套”角色,而是瞄准打造千亿级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此外,通过行政区划的优化,一条从两江新区到北碚,再通过高竹新区延伸至四川的创新产业走廊将被系统性打造。 北碚将成为这条走廊上至关重要的产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源和功能互补区,实现从“被动承接辐射”到“主动主导赛道”的华丽转身。 04 模式创新机遇:生态人文价值的最高级转化 “宜居”是北碚的传统标签,但在过去有时与“产业薄弱”的印象相关联。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北碚的生态人文优势将转化为最核心、最独特的竞争优势。 北碚坐拥缙云山、嘉陵江等优质生态资源,加之新划入五镇带来的生态增量,其“中心城区生态花园”的定位更加实至名归。 在成为“重庆中心城区北部门户”后,北碚的战略使命在于将“生态颜值”和“人文气质”系统性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不仅仅是发展旅游,更是要瞄准对生活环境品质有极高要求的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打造一种不同于中心城区高楼大厦的 “低密度、公园式、高颜值”新型产业社区和生活方式样板。 具体路径上,北碚预计将深化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缙云山样板,全域建设美丽乡镇和巴渝新村。通过统筹保护好、运用好104处自然人文景观和抗战遗址,北碚致力于打造文旅融合、康养休闲的新地标。 这种“以景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模式,将使北碚有望成为重庆乃至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的标杆,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占据制高点,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05 治理变革机遇:从“整合挑战”到“制度优势” 行政区划调整是一场是对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但也蕴含着重要的制度创新机遇。 浅见以为,这次调整赋予了北碚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治理使命:在超过千平方公里的城乡融合空间尺度上,同步破解两大治理难题,为同类地区的现代化治理提供一套完整的“北碚方案”。 对内,它要探索“中心城区带动乡村、生态资源反哺城市”的精细治理新范式。 核心在于如何让教育、医疗、社保等优质公共服务跨越地理阻隔,高效、均等地覆盖到新划入的五个镇,并构建起既能严格保护缙云山、华蓥山等生态本底,又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域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对外,它则要担当川渝高竹新区的“战略后方”与“治理试验田”。 北碚需要探索一套与四川邻水地区在社会管理、规划衔接、生态共保、政策协同等领域高效联动的跨省域共建共治机制,为这个全国唯一的跨省域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这套 “内部融合”与“外部协同”并重的综合治理体系,其成功经验的价值将远超一区一域,不仅能为重庆的城乡融合发展树立标杆,更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全国在推进区域协同与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宝贵的、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正是治理能力淬炼和提升的过程。 如果北碚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整合经验与治理模式,这不仅是出色的政绩,更是宝贵的软实力和制度优势的体现。 一个运行高效、服务精准、社会和谐的治理环境,本身就是最强的吸引力,能够极大增强社会信心、企业家信心和区域竞争力,让北碚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赢得先机。 06 未来展望:迈向“价值枢纽”的宏伟蓝图 随着区划调整的落地,北碚的未来发展路径愈加清晰,绿色生态资源要素更加富集,文化旅游优势更加凸显,北碚的综合承载力与发展潜力将获得战略性拓展。 北碚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后花园”,而是肩负起“中心城区北部门户”“科学城功能互补区”和“川渝高竹新区桥头堡”三重使命的战略要地。 北碚的未来,将超越“中心城区组成部分”的传统定位,跃升为协同驱动重庆北部崛起、链合成渝双城的区域性核心引擎。 它不再是被动接受辐射的终点,而将成为主动赋能区域的起点——一个汇聚创新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 “价值枢纽” 。 其深层意义远超地理疆界的调整。它是一次对“行政区划本身就是一种重要资源”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与成功实践。 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有担当的“中心城区北部门户”,将从宏伟蓝图加速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现实。 缙云山与嘉陵江,将见证一座古城的新生:这里将不仅是重庆的“生态花园”,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支点”;不仅是安居乐业的宜居之城,更是创新创业的梦想之地。 文/陈治刚(识局智库创始人兼首席战略专家) 原标题:从都市腹地到战略门户:区划调整后,北碚迎来五大历史性新机遇!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