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农产品绿色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达3064个,面积1927.3万亩、产量2628.2万吨。其中绿色食品2649个、有机产品11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56个、特质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总量规模位列全国第十、西部第二。 3064个,这对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市部分名特优新农产品。记者 赵伟平 摄 01 生产向绿 农业投入做“减法”,产业发展做“加法” 走进万州区龙沙镇周坝果园,一根根管道遍布林间:这些管道一头连着柑橘基地,一头连着养猪场。从管道中流出的沼液,在养猪场是废料,到柑橘基地就成了果树的养料。 过去,龙沙镇因规模养殖户多,导致畜禽粪污乱排乱放,不仅居住环境臭烘烘的,也污染了河流,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如何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2023年,该镇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经过专家调研论证后,决定选择部分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当地养殖大户何艳所在的养殖场作为首批试点,新建起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并通过管道流入柑橘种植基地,形成“猪—沼—果(粮、菜)”的生态循环农业链。 由于离养殖场近,陈炜的2000多亩柑橘果园,第一个“喝上”了发酵处理后的沼液。他算了笔账,过去一亩果园需增施600多元的化肥农药,现在用上沼液后,每亩果园节约300元成本,同时果子的口感和品相有了明显提升,果子每斤的均价提高5角,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重庆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比9成多,大规模发展农业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大山大江也馈赠了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依山就势做好生态特色农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让生态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因?重庆的答案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具体而言,我市抓住“减”“治”两个关键词,持续发力。在“减”上,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等模式,确保农产品量质价优;在“治”上,狠抓耕地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等,确保农产品绿色健康。 经过一系列措施,化肥年使用量持续下降,较2015年减少10%以上,全市化学农药使用强度82.26克/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6个百分点。下一步,我市将实施农业“五大行动”,即绿色产业行动、绿色生产行动、绿色产地行动、绿色产品行动、绿色引领行动,持续加快农业产业绿色化转型,为生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02 产业向新 产业大脑牵引农业数字化转型 要达到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先是要种得好,更要管得好。 “这就需要紧紧牵住科技这个‘牛鼻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主要从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推广数字“三农”应用深度发力,推动农业朝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初冬时节,从巫山县曲尺乡万亩脆李园观景台上望去,李子树绿荫如盖。 “有了这个帮手,现在种脆李比前几年轻松多了!”王恩海点开手机上的“巫山未来果园”小程序,自家20多亩果园的生长情况一目了然。 他把记者带到果园,从一棵李子树下的泥土里拔起一个装置:这是一个状如插头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连续测量土壤墒情,为是否浇水、浇多少水提供参考。同时,智能高清摄像头也在监管果树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如叶面出现黄斑、虫害等,都难逃它的“法眼”。
▲巫山脆李产业大脑。受访者供图 王恩海提到的“产业大脑”是一个名为“巫山脆李产业大脑”的数智化运行平台,涵盖了“李好管家”“李好生产”“李好服务”“李好金融”“李好决策”5个一级核心业务应用场景和26个二级应用场景,如经营主体电子档案、生产技术智慧运用、农事生产追踪溯源、电子交易中心等,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数据的有效应用,让数据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前县里的果农,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用上‘产业大脑’后,实现了从望天收到‘掌中控’。”巫山县果品产业中心主任刘仁鹏说。 如今,当地已有近4000户种植户接入“巫山脆李产业大脑”,覆盖种植面积22.31万亩,并通过“李好生产”指导种植技术,实现农事管理、果园管护;通过“李好服务”,果农遇上技术难题可在线咨询农技专家。 截至目前,全市上线运行生猪、脆李等5个产业大脑,培育15个未来农场,以“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为牵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03 产品向优 生态“含绿量”带来发展“含金量” 绿色发展的成果,最终呈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青菜头加工成的榨菜风靡全球,巫山种植的青脆李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正从田间直达餐桌,既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果农在分选巫山脆李。特约摄影 王忠虎 “尝尝,今年果子格外甜!”今年8月,巫山县庙宇镇水磨村果园,巫山县坪龙脆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覃传德抹了把脸上的汗,递过一颗脆李。 远处坡地上,一行行李树沿着山势整齐排开。“这叫‘等高栽植’。”覃传德指着树行解释,“巫山脆李地方标准里说了,陡坡这样种,水土才保得住。” 如今,覃传德的120亩果园年产20万斤好果,今年收入破百万元——这抹绿色,正是巫山脆李打开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为了加强品牌的保护,当地建立防伪溯源体系,不合格产品直接纳入“黑名单”。“每箱都有溯源码。”覃传德说。 同时,县里布设了产地仓、冷库和密集快递点,搭起“邮运通”高效物流网。加上试点的无人机跨江转运和空铁联运,把运输时间从各个环节挤出来。 目前,全国超1000座城市可实现次日尝鲜;京东、阿里等平台130家直营店扎根长三角……2025年,巫山脆李品牌价值攀升至105.17亿元。
▲涪陵区蔺市镇江渚农业榨菜加工厂内,工人师傅正在检查青菜头的风干状况。记者 张春晓 摄 这样的“化学反应”,也体现在其他产业上,在涪陵,当地通过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以及“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份合作模式,让“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品牌价值达379.24亿元。在奉节,当地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一棵树致富30万人”,书写了践行“两山理念”的绿色传奇,品牌价值达381.7亿元…… 如今,我市农业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更加鲜明,道路愈加宽广。 原标题:3000个优质农产品彰显高质量发展底色——重庆农业如何“向绿、向新、向优”而行? 编辑:张展 校审:宋宇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