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青丝到霜染头发,但我从没放弃找周道福大姐。我想见见她,亲口对她说声,谢谢!”近日,年近60岁的姜玉坤打进《重庆晚报》新闻热线,一口北方口音里,是藏不住的执着与期盼。
▲姜玉坤年轻时的照片
▲坚持寻人的姜玉坤 两个东北人在山城“扫楼寻人” 姜玉坤,家住辽宁锦州,退休高级工程师。 11月3日,他怀着一颗思念的心,又一次携妻子,来到离家2000多公里的重庆,寻找周道福大姐。 当天,夫妻俩在沙坪坝小学附近的十多个小区“扫楼”打听,却一无所获。 就在失落之时,姜玉坤在菜市场偶然看到一份《重庆晚报》,萌生了向报社求助的念头,于是拨通了新闻热线。 目前,姜玉坤虽已离开重庆,但他说:“我不会放弃,直到找到她。” 东北小伙的山城笔友 时光回溯至1985年,命运的丝线将东北小伙姜玉坤和山城女子周道福两人牵连。 当年,在内蒙古赤峰当兵的姜玉坤,才19岁。因担任沙坪坝小学校外辅导员,他远程结识了当时在沙坪坝小学四年级当班主任的周道福大姐,并开启了长达数年的“鸿雁往来”,成为了笔友。 “她那时大概四十六七岁,圆脸、短发、体型微胖,笑起来特别慈祥。”姜玉坤说,他和周道福从未见过面,只通过书信交换过照片。 “后来,沙坪坝小学有些老师来过我们部队,我还和他们一起合过影。但遗憾的是,周老师始终没有来过。” 百余封书信照亮迷茫 1986年底,姜玉坤陷入人生低谷:文化底子薄、身体也不太好,对前途感到迷茫。 周道福察觉后,主动伸出援手——不仅常常写信开导他,还多次寄去奶粉为他补充营养;得知他缺文化课资料,又送来高中数理化教材和一套三册的《平凡的世界》。这套书,姜玉坤反复读了七八遍,“它真的改变了我”。 得知他训练劲头不足,周道福叮嘱:“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样子,每天逼着自己进步一点点。”这句话成了他的动力。之后,姜玉坤一人承担五份职责,全身心投入训练。 而周老师的信,更是源源不断涌来——前后一两百封,最多一封写了16页。这些信,后来还在全团巡展,信件铺满二十多块黑板,感动了无数战友。 1988年,姜玉坤考学失败,周老师又寄来报纸,上面一篇战士学新闻的故事,让他找到了新方向。她还一再劝他留在部队发展。 终于,姜玉坤如愿转为志愿兵;后来,他更是一举打破6项军事训练纪录。 “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周大姐的帮助。”他动情地说。 1990年,姜玉坤顺利提干,同年结婚时,周老师不仅寄来绸缎床单作贺礼,还汇来500元礼金。 “那时候的500元,多珍贵啊,我一直记在心里。”他说。 后来,姜玉坤调往乌兰浩特,他和周老师两人联系渐少。等周老师退休,因为没有留下手机,两人彻底断了联系。 “那些信后来也丢了,特别可惜。”姜玉坤四处奔波,很多东西在岁月里遗失了。 七赴重庆 不让感恩成遗憾 但二三十年来,姜玉坤始终没有忘记周老师的这份恩情:周道福大姐在心中,既是笔友,也是恩师。 最近十几年来,姜玉坤先后七次专程来渝寻人。 他尝遍了寻人方法: “扫楼”,地点是当初通讯地址的周边小区,却始终没有获得有效线索; “定点”,曾几次前往沙坪坝小学,和门卫处说明情况,并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请帮忙查一下周老师的联系方式,但至今没有收到消息; “随缘”,他还四处托朋友打听沙坪坝退休老师的相关情况,推测周道福大姐估计75岁到80岁了,可能有认识她的学生、同事、亲友…… 如今,姜玉坤依然怀着一腔感恩,行走在漫长的寻访路上,期待和周道福大姐见上一面(几十年来的第一次见面),并亲口说一声:谢谢! 请求支援 若您有周道福老师的相关线索,请与姜玉坤先生联系(电话:13504165318),或致电重庆晚报新闻热线:63900090。 让我们一起,助力这份跨越了二三十年的寻觅,圆满落地。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李晓蕊 受访者供图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