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山渝水聚人才 群英荟萃创新篇——写在2025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之际

2025-11-15 10:35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两江奔涌,群峰叠翠。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激荡相拥,勾勒出山城重庆的壮美轮廓。如今,这里正上演着新时代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大力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巴渝大地成为各方人才荟萃、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引进人才8.4万人,同比增幅14.1%,创近五年新高;“十四五”期间,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5100余名、较“十三五”末增长3.3倍;招收博士后5752名,累计突破1万名、实现倍增,出站留渝率提升到90%;累计引进市外来渝人才33.8万人,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蹄疾步稳。

筑巢引凤:高能平台搭起逐梦舞台

人才集聚,首在平台。当前重庆以“416”科技创新布局为牵引,全力打造高能级平台矩阵,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里,各种仪器正在精准运行。“这不只是一个实验室,更是通过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成的生命健康领域高端平台。”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自揭牌以来,已有卞修武、段树民等院士领衔的25个团队入驻,汇集科研人员566名,斩获13项国际国内领先创新成果。

更令人瞩目的是,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来渝,设立了他在中国的首个工作站。这位超短脉冲激光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坦言:“重庆良好的医疗资源、科研资源,相关领域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我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

平台建设绝非“单兵突进”。目前,金凤、嘉陵江、明月湖3个重庆实验室已挂牌建设,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重庆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新质平台加速汇聚,国家级、部级科创平台基地达231家,人才创新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产业沃土同样滋养人才成长。今年4月,涪陵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重庆华峰化工、重庆大学、重庆市化工研究院等28家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人才创新联合体,吹响了向关键技术进军的“冲锋号”。6月底,涪陵白涛工业园区内,重庆建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6万吨PBAT示范线正投料试车。

“如果没有人才创新联合体,这项技术突破时间还得往后推迟不少。”该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郝剑感慨,人才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冲锋,有效提高了项目研发效率。公司还通过人才创新联合体平台邀请8位高校专家加入,填补了重庆生物降解材料产业空白。

产才融合:双向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兴则人才聚,人才兴则产业强。重庆立足“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的滚雪球效应。

今年4月,赛力斯汽车动力工厂的测试车间里,杭州籍博士汪志刚紧盯屏幕上的曲线跳动,直到第五代“静谧无感”超级增程系统的NVH性能数值定格。“又一次突破!”这位动力研究院院长轻抚设备,言语间满是自豪。

2021年,深耕动力总成领域18年的汪志刚来到重庆,带着十多人的团队全力攻关,如今研发的系统已搭载问界、蓝电等车型,2024年累计装车超47万台。

“重庆能让技术人把根扎进产业土壤。”汪志刚坦言,从科研项目申报到各项政策支持,“落地即安心”的服务让他把家安在了这里。

同样在重庆实现梦想的,还有江西籍的宗申公司总经理周丹。作为重庆大学与宗申集团联合培养的定向生,他通过校企合作、师徒传承等人才培养模式,从一名普通技术员蜕变为航空发动机领域领军人物。

“从8人小组到370人团队,从技术空白到自主研发多款产品,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重庆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支持。”正如周丹所言,近年来,重庆聚力强园强企,实施人才强园强企专项,开展“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团选派,建立双招双引、校聘企用等机制,让人才的创造力沿着产业链充分流动。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9123家、7.56万家,人才强企的旋律越来越激昂。

机制革新:数字赋能打破发展壁垒

好马配好鞍,良才需良制。重庆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数字化手段重构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渝才荟”数字化平台、重庆市高层次人才智慧服务港、人才工作数字驾驶舱等人才服务平台……以往“多头跑、反复报”的困扰,在这些数字平台上线后彻底改观。据了解,重庆全面整合人才服务资源、重塑服务流程,将各部门分散服务优化集成为73项线上服务,优化幅度达37.6%。

“没想到10天就完成了D类人才认定,可以享受项目申报、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服务!”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内饰设计主任工程师林千感叹。

今年年初,米兰理工大学博士生毕业生万佳佳,通过“渝才荟——百万人才兴重庆”平台的精准匹配,顺利入职长安汽车,成为数字化引才的生动案例。截至目前,“渝才荟”已累计认定A—F类新重庆人才12.3万人,累计提供线上服务72.7万人次,真正实现人才服务“掌上办”“一次办”。

评价机制改革更让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重庆在全国率先建立高层次人才“目录+计分”双轨评价体系,实施基层卫生、农技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让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同时,重庆先后完成26个系列68个专业职称申报条件和3个“绿色通道”评审办法修订印发,出台乡镇农技人员高级职称“双定”办法;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职称在线申报评审。

重庆还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2020年至2024年,全市共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评价198.8万人;打通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评价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超过1万人实现了“跨界”贯通;全面推行“新八级”制度,组织企业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打破技能人才向上的“天花板”,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157名。

生态优化:开放包容凝聚人才向心力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重庆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人才,用城市的温度涵养人才生态。

在重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建设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进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才联合培养,推出“留学重庆”品牌,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更见成效,川渝两地开展干部人才互派培养,在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等7个方面实现服务互认共享,共享专家资源4万多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61项。

在重庆,城市温度浸润人心。100个“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社保“一卡通”、优化托育服务等民生举措,让人才在重庆暖心舒心。重庆医科大学引进的哈佛大学博士后辛启亮,考察多地后最终选择重庆。他坦言:“这里办事有诚意、有章法,让人很放心。”

在重庆,青年友好成为城市名片。为吸引留住青年人才,重庆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已吸引71.2万名青年“就在重庆”,加速打造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梯度培育体系,推出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博士后创新发展支持计划等,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市级科研项目负责人比例超过70%,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在重庆,激励与服务的升级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重庆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推行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薪酬、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成果转化“以权代股”等多维激励措施,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提高至80%以上。服务效率方面更是体现出“重庆速度”:职称评审办理时间压减30天;建立督办机制,真正做到“急事快办、难事易办、要事细办”。

江河眷顾奋楫者,人才辉映创新城。如今,重庆正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纳天下人才。在2025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巴渝大地这片沃土,正静待更多人才扎根成长,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原标题:巴山渝水聚人才 群英荟萃创新篇——写在2025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之际

编辑:张波

审核: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