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权: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精神一科主任) 在数字内容消费日益普及的今天,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占领大众的碎片时间。然而,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精神一科主任谭权指出,这种看似无害的娱乐方式,正悄然侵蚀着人们的专注力、认知能力甚至身心健康。 为何停不下来? 谭主任表示,短视频通过快速切换的画面和音效,让大脑习惯于高频刺激和碎片化信息接收。“长期接触会导致注意力碎片化,使人在阅读、学习、工作时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除了吸引注意力,短视频还在更深层面影响着用户的认知能力。“长期接收碎片化信息,会削弱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谭主任解释说,“逻辑思维、深度思考这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果长期不被调用,就会慢慢退化。”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刷累了却无法停止?谭主任从神经科学角度作了解释:“短视频通过不断的新鲜刺激触发多巴胺分泌,形成类似成瘾的依赖行为,让人陷入‘越刷越累,越累越刷’的恶性循环。” 身心健康双重威胁 除了心理和认知影响,短视频还带来直接的身体危害。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盯着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变。睡前刷短视频会刺激大脑兴奋,延迟入睡时间,且屏幕蓝光可能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失眠。 在社交和价值观方面,谭主任特别提醒:“短视频替代现实社交,容易让人产生社交恐惧和孤独感。尤其是青少年,虚拟互动可能替代真实人际关系。平台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低俗、拜金的内容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价值观。” 三层防护构建健康观看习惯 面对这些危害,谭主任提出三层解决方案: 在个人层面,建议设定“无短视频时段”,借助APP监督使用时间,通过点击“不感兴趣”训练算法,接触更健康内容。 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制定使用规则,优先选择教育科普内容,通过“内容白名单”把刷视频变为学习机会。 在平台层面,平台方需优化推荐机制,加强青少年模式审核,多推荐有益身心的视频。 谭主任最后总结道:“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用好而不被用’。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使用时间、选择优质内容、保持现实社交,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被技术控制。公众应理性看待短视频,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和内容选择,找回属于自己的专注力与真实幸福感。” ▲扫码观看,听听医生怎么说? 重庆晚报记者 陈丹 编辑:戴林 审核:何英 主编:罗再芳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