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文脉赓续巴渝地 文明互鉴向未来

2025-11-26 11:11 |来源: 国家文物局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巴山绵延,渝水纵横。

在重庆,山水不仅绘就了城市的骨架,更孕育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拥有2.59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8.2万件/套可移动文物,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等在此交相辉映。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保护传承中守护历史文脉,在交流互鉴中推动巴渝文明走向世界,以实干精神书写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巴渝答卷”。

固本强基:守护巴渝文脉

文物保护,基础在“保”,关键在“制”。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巴渝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136支普查队伍、910名普查队员穿梭于乡野巷陌,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摸清文物资源家底,为系统性保护提供依据。

在顶层设计上,重庆构建起严密的制度体系。市级层面,文物工作被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建立“文化报表”赛马比拼机制,让文物保护“有了牙齿”。《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相继出台,三峡文物、石窟寺保护专项政策接续制定,为文物安全筑起法治屏障。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市级文物部门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全市所有区县均挂牌成立文物局,机构人才队伍持续建强。

近些年,重庆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70个,划定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达100%,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总体良好,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整体情况有效改善。特别是在三峡文物保护方面,建立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完成5600件/套出土文物的修复。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重庆建立文物安全“三级责任体系”,全市文物总队安全巡查率常年保持100%。开展打击文物犯罪行动,追缴文物611件/套,有力震慑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考古,溯源探微,实证巴蜀文明。

近年来,重庆中心城区实施“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建设”文物保护前置改革,出台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完成考古项目759个,出土文物1.9万件/套。

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庆深入开展“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基本理清巴蜀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完成先秦早期制盐技术的系统模拟实验,实现重庆盐业考古研究方法、技术与认识的新突破,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了巴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特别是在蜀道(荔枝道)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各级古道308段,是蜀道干线中里程最长、新发现路段及文物线索最多的一条古道。

如何让文物成果成为滋养人心的活水?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内,人头攒动。作为“红岩精神”的发源地,重庆通过实施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打造了令人瞩目的“红色地标”。

目前,重庆备案博物馆达151家,平均每20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从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再到星罗棋布的中小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4000万人次,“去博物馆”已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这是重庆博物馆建设的速度,也是文化惠民的温度。

此外,重庆大力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开展930处国有文物建筑资源资产调查,研究制订国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办法,坚持以用促保和“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推动历史文物、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旧城改造有机结合,盘活国有文物建筑资源。

交流互鉴:国际合作共筑未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如果说保护利用是“内功”,那么国际交流合作则是重庆文物事业修炼的“外功”。近年来,重庆积极发挥文物资源特色和科技保护优势,持续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多个成员国家共同开展文物展览、科技保护、联合考古等交流合作,日益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搭建国际平台,共筑“朋友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和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即将在重庆召开。届时,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员国及文博同行齐聚山城,共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大计。

“请进来”共商大计,“走出去”共享成果。事实上,重庆的国际“朋友圈”早已走向世界。近年来,重庆成功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大足石刻“四百工程”国际交流展等一系列活动,与意大利等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科技赋能保护,共克世界级难题。在大足石刻,针对石窟寺风化、水害等世界性难题,大足石刻研究院坚持开放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与意大利、日本等国专家携手合作,在石质文物保护、微生物病害防治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目前,重庆依托大足石刻研究院成立保护工程中心、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石窟寺病害机理、微环境调控等7项关键技术攻关,出版《大足石刻全集》等学术成果,让千年石刻艺术在科技的护航下绽放光彩。

更引人瞩目的是跨越万里的“江河对话”。“长江遇见尼罗河”,不是一句诗意的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合作。重庆深入推进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石刻达成共识,推动联合考古、遗产研究、文本编制,共同探讨联合申遗工作路径。这两处遗址,一个是长江上的“水下碑林”,一个是尼罗河上的“量水标尺”,共同见证了人类利用和适应水资源的智慧。

好的故事,需要好的讲述。重庆创新传播方式,让世界听见重庆。大足石刻利用英语专题片、微视频等全媒体矩阵,向海外累计投放543家媒体平台,覆盖人群超过3亿人次,总播放量达2000万次。“何以三峡”推介系列短视频、云展示“云游·大足石刻”等获得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精美的石刻会说话”,通过数字化、国际化的表达,重庆文物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跨越了国界和语言的障碍。

风起巴渝,通达天下。

从巴山渝水到世界舞台,重庆文物工作者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独特的“巴渝色彩”。


原标题:文脉赓续巴渝地 文明互鉴向未来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