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钢火已熄,咖啡、茶、火锅正飘香——老厂“三钢”的青春 “风犬”奇遇记

2025-11-27 09:45 |来源: 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2020年,影视剧《风犬少年的天空》的走红,将剧中取景地——两江新区华新街大兴村社区,推至大众眼前。在爬满青藤的墙角与盘根错节的黄葛树下,曾回响着三钢二厂的机器轰鸣。

如今,剧中“狗哥”奔跑过的家,已成为飘香的咖啡馆;“大力娇”家喧闹的面馆,也改作了安静的茶室。时光流转,场景更迭,但对于老重庆人而言,这片街巷深处,藏着一座城市与钢铁有关的记忆。

蜿蜒石阶剧照墙

交错时空入口

探访当日,天气晴好。到达大兴村社区的这片老居民区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幢幢灰色居民楼,斑驳的墙面和窗栏透着时光的印记。沿蜿蜒石阶而下,一旁长满青苔的墙面上,《风犬少年的天空》的剧照依次陈列,少年们青涩的面庞与老巷背景交织出奇妙的时空交错感。

剧集热播后,这里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全国各地的影迷、剧粉循着导航而来,只为在真实的场景中重温故事里的青春。即便在剧集播出数年后,这个藏于市井的取景地依然保持着可观的热度。


年轻的游客在这里寻找剧中的场景,而老人们则继续在黄葛树下,过着他们的慢生活。这种互不干扰的和谐,恰恰印证了当下一种消费趋势的转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网红点前排队打卡,而是更渴望沉浸于真实的烟火气中,体验本地特色与生活质感。

▲年轻游客会以黄葛树为背景取景

“去年看了‘风犬’,特别喜欢四个少年之间的友情。”来自成都的郑女士靠在黄葛树下的石栏上摆着姿势。

“趁着休假特地来打卡,剧里‘狗哥’他们经常在这棵树下聊天。”她还说,这里比想象中更有生活气息。

据了解,《风犬少年的天空》由重庆籍导演张一白参与执导,以一群少年的成长为主题,至今在豆瓣上仍保持着8分的评价。

旧时痕迹处处

影像珍藏食堂墙

旧时光的痕迹镌刻在一砖一瓦间。就连大兴社区食堂,也专门辟出了一面珍藏三钢厂(注:“三钢厂”是当地居民对三钢二厂的一种简便叫法)历史影像的照片墙。


“这里以前是个水厂,对面是三钢厂医院,马路过去也是医院,再往里走叫三钢二校,现在改叫观音桥小学了。”大兴社区食堂的王利老板站在店门口,手指在空中划着看不见的地图。她动情地说:“我就是在三钢厂医院出生的,我和我的父母都是‘三钢人',对这里的感情非常深厚。”

62岁的程爷爷在立翔副食店守了25年。“我是三钢厂的人,在厂里干了三十多年。”据他介绍,在20世纪的辉煌时期,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厂区里有独立的学校、球场、超市和员工活动室,甚至还有自己的电视台,承载着一代“三钢人”的集体记忆与青春岁月。

老房与新店相映

社区注入新活力

▲柒的那年茶馆

当三钢厂的钢火渐渐熄灭,新时代的活力又注入这里。

这几年来,这个老社区,搬来了许多小而美的店铺。“这些新商铺与老建筑相映成趣,为这片承载着厚重记忆的社区注入了新的动力,他们还自发设置了'风犬'的标语和立牌。”大兴社区工作人员周文青告诉记者。

“里头咖啡馆”便是剧中“狗哥”的家,主理人沈先生是一位“80后”,2020年,因机缘巧合选择在此开店。

“‘风犬’播出时刚好是我生日,当时我正在找店铺,朋友介绍了这里。”他说,自己的咖啡馆由老房改造而成,保留了许多旧时光元素,那些因追寻剧中“狗哥”的足迹而来打卡的年轻人,成了他最初的客人。

同样身为“80后”的张先生,于2019年凭借对剧集热度的洞察,在“大力娇”家原址开设了“柒的那年”坝坝茶。

“当时这类业态在老社区较为稀缺。”他回忆道:“剧集热播期间,每天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时能有十余人。”尽管近年来客流量有所回落,但这部剧确实为这片区域注入了第一波活水。

“三陈美焱火锅”的陈女士是“60后”,搬来这里一年多了。

“火锅气和生活气息很浓。”陈女士表示,剧集的热播确实为店铺带来了关注与收益,但更让她珍惜的,是这里始终延续的市井温度与邻里温情。

保留历史肌理

老建筑焕发新生机

周文青介绍,该社区原为国营三钢二厂所在地,已有数十年历史,目前大部分建筑仍保留原有风貌。她还表示,社区在保留整体历史肌理的同时,也逐步推进适老化改造。

记者现场看到,石阶一侧装有牢固的扶手。“安装扶手主要是为了方便老人,保障大家出行安全。”周文青笑着说。而石阶另一侧则建有平缓坡道,便于轮椅和摩托车通行。

据了解,2023年初,原江北区住房城乡建委开始实施叶水坊步道工程,对原有围墙、局部外立面、地面铺装、花池及周边植物进行改造提升,当年12月完工投用。

70岁的向爷爷自1980年就住在这里。

“几十年前这里是平房,后来修了十七栋楼梯房。”他说,自己曾在三钢厂工作,他亲眼见证这个老片区的楼梯被加固,扶手被维修,人气在增长,内心倍感欣慰。



链接

三钢厂史

抗日战争时期曾作出巨大贡献

▲三钢厂老照片

据原江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江春葆撰写的《一座钢厂的变迁》中记载,1937年,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胡子昂(今重庆市巴南区人)与合伙人选中了临嘉陵江江北口岸统称香国寺的一块地,这里临近江边,船只停泊方便,他们决定在此兴办一座钢铁厂,名为华联钢铁厂,有30余亩。

1938年,抗日战争前线战火纷飞。大敌当前,为扩大产能多出钢,胡子昂决定扩建华联钢铁厂。改扩建后的新型钢厂名叫中国兴业公司,为当时官股注入民企的最大的一家股份钢铁联合企业。这座新型钢厂为战时的军需民用提供了大量钢铁和各种器材。

1941年至1945年,该企业共生产铁1.4万余吨,钢材6422吨,分别占大后方钢铁企业同期总产品的16%、15.69%,钢厂的职工人数一度达到2437人。随着钢铁厂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地处华新街的房屋不断增加,街面道路不断扩展,成为各种业态的集聚区。

1953年4月,改称为重庆第三钢铁厂;1955年5月,又改称重庆钢铁公司第三钢铁厂。直到2004年搬离前,人们都简称该厂为“三钢”。2004年12月,第三钢铁厂搬离华新街。



记者手记

钢火虽熄 生活寻得新生长

《风犬少年的天空》让这片曾沉淀在城市记忆深处的区域,重新走进了公众视野;而真正让此地延续生机与活力的,是那些选择在这里扎根、开启新生活的人们——他们之中,有三钢厂的老工人,有被剧集吸引而来的创业者,也有只是偶然与此地结缘的市民。

钢火虽已熄灭,厂房也已老去,但生活始终能在变迁中寻得新的生长。就像那群风犬少年,一路奔跑,看似把往事抛在身后,却其实早已将记忆收进行囊,带着温度,继续前行。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记者 唐晨 实习生 赵欣怡 王一钧 郑柳燕 朱灵玲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