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黄济人:奇人与奇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代序

2024-5-15 09:01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奇人与奇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代序

文/黄济人


璧山区作协原主席周厚勇、现任主席欧文礼分别打电话给我,要我为璧山女作家张鉴的新作写序。他们与她都是我的文友,几十年相处下来,友谊深厚,情同手足,所以我在对新作内容全然不知的情况下一口气答应了。新作是由快递小哥送来的,拆开看时,顿觉一头雾水,满目惊诧。书名叫《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写作式样定为报告文学。现在的问题来了,这洋与土的结合究竟是怎么回事?作者张鉴原本是诗人,出版过诗集《如果有一个地方》《慈悲若云》,也是散文家,结集出版过《背着花园去散步》,那么她为什么找到这样一个遥远的题材,用一种陌生的文学样式完成了写作?

回答我的,自然是这本书。

书的主角伊莎白是位奇人。

她的父母都是来自加拿大的基督教传教士,她上个世纪初出生在成都仁济医院。为了感恩生命的延续,她的父亲参与创建了华西协合大学,并在这里任教,担任了教育系主任,其母则在成都创办了幼儿园、弟维小学和聋哑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其母将她带回加拿大,三年后重返中国,回到成都华西坝。伊莎白在华西坝加拿大学校上完了小学和中学。孩提时代,父母常常带她去四川山区游玩,接触到了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从而让她对人类学渐渐产生了兴趣。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莎白回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念书,获得了该校文学学士学位,同时辅修了人类学,又获得了该校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再返成都,继而在汉源、理县八什闹做人类学的社会调查。

成都探亲期间,伊莎白结识了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的大卫·柯鲁克。柯鲁克是英国记者,曾经加入过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国际纵队。抗战中期,经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介绍,伊莎白参加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创办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工作,来到了璧山兴隆场(现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与合作伙伴一起,对兴隆场进行逐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创建食盐合作社,并且在这里开办了妇女识字班,教孩子唱歌、跳舞等。出于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崇拜,伊莎白与柯鲁克花四十多天时间重走中国红军长征路,并且在他们视为圣地的泸定桥完成了订婚仪式。婚后,柯鲁克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伊莎白则在伦敦北部的一家军工厂工作。英国期间,伊莎白结识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弗思和里德两位教授,两位人类学者唯一叮嘱她的,竟是务必把对兴隆场的研究撰稿成书。正当伊莎白回到加拿大,继续准备出版尚未完成的《兴隆场》时,柯鲁克飞赴战场,先后在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新加坡等地驻防。而伊莎白在加入英国共产党后,又在加拿大加入妇女军,为反法西斯事业奔波操劳,夜以继日。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柯鲁克获退役军人资助,入伦敦东亚学院学习中文,最终与伊莎白一起来到中国解放区的河北武安,着手对县境十里店开展为期八个月的土地改革调查。在此期间,夫妻二人受邀到石家庄创办中央外事学校,并登台讲课,教授英文。后来又随解放军入城,在大前门观看解放军的入城式。当年春天,外事学校搬至北平,伊莎白担任教师,柯鲁克担任系主任。当年秋天,夫妻二人受邀出席开国大典,参加天安门观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尽管他们时不时返回加拿大探亲,尽管他们收到了英国利兹大学的就职聘请,但是夫妻二人把他们的家安在了北京。教书之外,伊莎白与丈夫合著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分别在伦敦和纽约出版,此后她六访兴隆场,终于在2013年和2018年分别出版了关于兴隆场的两本书,亦即《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兴隆场: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和抗拒(1940—1941)》。有鉴于此,外国专家局建局六十周年之际,伊莎白荣获中国政府授予的“十大功勋外教”称号;数年之后,又荣获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的“友谊勋章”,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在这位百岁老人的胸前。

传奇的人生被记录在《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里面。

书如其人,这本书同样写得神奇。

作者张鉴是璧山人,老家八塘镇虽然隔兴隆场尚有距离,但是早在孩提时代,她就知道伊莎白这个人。至于这个人是什么人,她并不知道。直到上了中学,她才知道加拿大有个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的是救死扶伤,助力抗日。那么,同样来自加拿大的伊莎白,不远万里,来到自己的家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以后考上大学,在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攻读中,张鉴思考得更加深刻,从而更加成熟了。她想到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胸外科医师,而伊莎白是英国共产党员、英语教师、人类学专家,他们基于同样的共产主义信仰来到异国他乡,前者堪称中国战场的医疗专家,后者无疑是中国农民的心理分析师。信仰照亮了他们的生命,理想铺就了他们的归宿。

这样想时,张鉴想到了自己,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员,共同的信仰与理想,让她对这两位加拿大人肃然起敬。如果说白求恩是她的偶像,那么伊莎白便是她的女神。对于女神的礼赞,是她的义务与责任,何况她已经写过几百万字的作品,并且以文学的成就,担任着璧山区作协副主席。

令张鉴感到愈加亲近的是,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伊莎白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有影响力的外国专家”,而就在第二年,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授予了她“璧山区荣誉市民”的称号。就是说,伊莎白成为了璧山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思老乡,满脸放红光。张鉴深知,写伊莎白就是写璧山,记录家乡的历史,挖掘本土的文化,她遇见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题材。有道是,作家寻找题材,题材也在寻找作家,事既如此,她自然当仁不让。为着严谨,为着真实,张鉴采用了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尽管这个形式的作品她写得不多,但是伊莎白知难而上、笃行不怠的品质与风范,正是她潜心创作努力的力量。几年下来,张鉴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伊莎白。作为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附录之一,她为伊莎白制作了年谱,附录之二,她标注了参考书目以及资料来源,居然高达六十多条。

为着这本书的写作,张鉴流尽了心血,掏空了心思,甚至还因为用脑过度,出现过瞬间的稀里糊涂。她的诗集《如果有一个地方》出版多年了,可是在确定兴隆场之前,她想不起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慈悲若云》里面的那朵云,整日在脑海里飘来飘去,直到看见了伊莎白的身影,方才戛然而止。至于散文集《背着花园去散步》,在张鉴的心目中,此间的花园便是兴隆场,伊莎白正在那里的林荫道上闲庭信步。但这只能是幻觉与想象。与她真实的体验与感受还差一大步,好在这一大步也就是两千多公里。就在伊莎白病逝的前三年,张鉴与璧山区档案馆书记、副馆长等一起去了北京,在伊莎白简朴的家里做客,精神矍铄的伊莎白与张鉴交谈,合影,还把家中与兴隆场有关的所有调查资料及书信,无偿捐赠给了璧山档案馆。伊莎白的二儿子柯马凯得知张鉴的写作后,当即用毛笔为即将面世的作品题写了贺词:“母亲当年的兴隆场如今终于兴隆了!”

总的说来,张鉴这本报告文学,表面看讲述的是一位外国友人与一个中国乡村的故事,实际上以伊莎白信仰照亮的百年人生为载体,展现了以兴隆场为样本的中国乡村变化。可以说,既是一部人物史,又是一部乡村发展史。翻开书页,就像翻开一幅精彩绝伦的图画。新旧交替,摇曳生姿,读者从中真切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生动的中国乡村,同时看到以伊莎白为代表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以此展现出一种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和跨越国界追求美好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本书选题珍贵,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构思精妙,文字细腻生动,作品厚重大气,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所以,堪称奇书一点不为过也。

无巧不成书。伊莎白离世前一年,张鉴的女儿大学毕业考入大兴镇船形村,在那里担任本土人才。张鉴很开心,用她的话来说,伊莎白是人类学家,张鉴所撰著作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信仰照亮生命,现在,生命通过信仰得到了延续。事既如此,张鉴相信,倘若她的这本书记录着八十年前中国的苦难,那么她的女儿将见证八十年后家乡的繁荣。我想,一位奇人和一本奇书的意义,大概都在这里了。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