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该表态也让大家将目光重新聚焦到这些老行当上。 在重庆,刘学才绝对是位不一般的修鞋匠——修鞋40年,还被收录至百度百科。 来,听听他的修鞋龙门阵。 刘学才的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 被“百度百科” 收录惊呆顾客 2月28日清晨8点,棉花街文化长廊临街2楼的“怪不得”修鞋铺中早已忙开来。 鞋匠刘学才戴着老花镜,套着齐膝的皮围裙,坐在小马扎上,手边是各式各样的修鞋工具。他看了看手中这只黑色男士皮鞋,一眼就辨别出了“病因”——鞋底脱胶,需要刮掉原本的鞋胶,再重新上胶。 刘学才59岁,老家在长寿。他从19岁那年开始“进城”(注:当年人们去解放碑的说法)修鞋,摊位一直摆在渝中区解放碑至棉花街一带,街边、天桥下都摆过。如今这一方室内小天地,让他工作起来更加舒适、安逸。 百度百科显示:刘学才,渝中区棉花街30年的修鞋匠。并为刘学才配了照片等信息。 “你去搜我名字,就知道我了。”刘学才性格开朗,很喜欢和顾客摆龙门阵,摆到兴头上会让顾客去搜那条百度百科,顾客看完也总会流露出震惊与钦佩的表情,甚至打趣地称他为“网红鞋匠”。 实际上,成为“网红”是机缘巧合,也是老手艺历经岁月沉淀的馈赠。那是2013年,在棉花街天桥下修鞋的刘学才被一位记者的镜头捕捉到,并将他当时30余年的修鞋故事进行了报道。 城市穿鞋潮流,他是见证者 正如那篇报道,刘学才修鞋,同时也是城市穿鞋潮流的见证者。 上世纪80年代,刘学才初当鞋匠,修得最多的是解放鞋、水胶鞋和布鞋。鞋简单,活也简单,补胶、缝线就能搞定。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穿皮鞋的人多了起来。那时候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要拿着新皮鞋让鞋匠加钉一个小铁块。刘学才说,当时的重庆话叫做“钉叩噔儿”,走起路来会发出“叩叩叩”的响声,显得很洋气,还能避免鞋后跟磨损。女士皮鞋往往钉后跟大小的一块,男士皮鞋钉马蹄形的。 2000年~2010年期间,不再流行“钉叩噔儿”,尖头皮鞋流行了好一段时间。后来尖头皮鞋又被审美抛弃,大家又来找刘学才把尖头鞋改成圆头鞋。 2010年~2020年期间,皮靴又主导了潮流。这又给刘学才带来了生意——有不少顾客来找刘学才,要求把长靴改成短靴。这期间,刘学才还修过一些奢侈品皮鞋,价值数千甚至上万,最大的感受是:皮料厚实、做工精致、全手工走线。 2020年到现在,刘学才发现,大家越来越喜欢穿平底鞋,特别是年轻人偏爱运动鞋、板鞋等,穿皮鞋的人反而少了。这样一来,修鞋的活又回到最初般简单——补胶为主。 刘学才的儿子小刘在网上找到一句话总结这个现象:时尚是个轮回圈。刘学才不懂时尚,但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时代发展,修鞋服务也在升级 如今,来找刘学才修鞋的,以周边的老顾客为主。 “82号哈?好的好的,你放门口嘛,我下午3点来取。”刘学才接到一位顾客的电话,打算下午过去取件。 “服务行业,就是要给顾客多提供方便。”挂掉电话,刘学才笑着给我们分享:这是时代发展之下,他摸索的升级服务,承接一些取送服务是其一,还有和顾客探讨制定修鞋方案、远程视频与顾客沟通等。 刘学才还拓展了一项新业务,和周围一些商场进行合作。比如商家遇到一些需要改款、补胶、售后修补的鞋子,就会找到刘学才帮忙。老手艺做出的细致活,时常引得商家们连连赞叹,这也让刘学才打心底里高兴。 关于鞋·刘师傅秘诀分享—— 1.不要直接把鞋子丢进鞋柜了事,做好防潮很重要,比如先吸掉多余的汗湿、或是淋过雨后先放外面晾干; 2.当你看到一双鞋子坏掉就打算扔掉它时,不妨去鞋匠铺问问,也许只需要花10元,就能救回这双几百元买回来的鞋子; 3.有的人一旦鞋子坏掉就想用502粘补,实际上502补过的鞋子会发硬,去请鞋匠师傅用热熔胶等处理只需要几元; 4.很多年轻人穿鞋只看款式,款式不合心意就不想要了,其实也可以带去找鞋匠看看,很多鞋匠都会改款。 扫码观看鞋匠故事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见习记者 柏雨欣 实习生 唐国霞 李彦庆 摄影报道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