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请假耻辱”一词登上热搜,不少网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很想请假,但话到嘴边却觉得很焦虑、愧疚,最终不敢请假。 重庆女白领芳芳也有请假焦虑,她干过三份工作,从职员做到主管,依然是各种顾虑下不敢请假…… 案例 从职员做到主管 她始终开不了口请假 讲述人:芳芳 31岁 策划主管 我从事文字策划工作已有8年了,这个行业非常“内卷”,每天和文案、创意打交道,精神压力爆棚。因此,我很多时候都想请假休息一下,但最终,这个念头也只是在脑海里闪了闪…… 我在第一家公司当文案策划的时候,毕竟年轻,又是基层新人,干活兢兢业业。就算是别的同事时不时地请个假,我也不敢请,总担心会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或是给别的同事添麻烦。 来到第二家公司,我升职成小组长,但依然开不了口请假。我觉得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其实有时候真有事却不请假的后果是:情绪浮躁、焦虑,影响工作质量。 2年多前,我进入第三家公司,已经是部门主管了。按理说,我可以更加自由地安排工作,但我还是选择了连轴转,不想因为自己请假,而懈怠了部门的工作,就连生病了也是自己硬扛。当然,回报也是有的,比如年年的“个人先进”“公司劳动模范”等。 三份工作,不同职位,我依然是那个“开不了口请假”的人。很累、很烦,却也不知道怎么改变。 探讨 你有请假焦虑吗? 有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就“你有请假耻辱吗”发起了投票。其中1.2万人选择了“有,一请假就焦虑”,有7000多人选择了“没有,想休假会直接提”,另有近7000人选择了“取决于领导态度和职场氛围”。 记者也询问了我市多位上班族,其中不少人也有“请假耻辱”的苦恼。 “害怕影响业绩与考核” 小静(女 29岁 销售): 我们公司请假很严,请假会影响月度考核分数,那就关系到工资和年终奖。因此,在现实面前,我都是能少请假就少请假。 “层层签字,手续繁琐” 大刘(男 30岁 事业单位员工): 我们单位请假手续很麻烦,有时候请一两天“事假”,就要找领导层层签字。这个过程中,少不了被领导盘问请假原因、工作情况等,越问越觉得羞愧,宁愿不请假了。请假回来后还要提交各类证明材料,也是一件麻烦事。 “怕被同事议论” 清清(女 28岁 程序测试员): 我们公司的任务很多,大家工作都很拼,加班加点是常事,因事请假的人少之又少。我之前有位同事,家里时不时有事就请假,不少同事都议论她做事不努力、懈怠,而且她一请假,无形中就给他人增加了工作量…… 这样的氛围下,我有什么事情都尽量求助父母、朋友,尽量不请假。 “主要是个人不好意思” 秦先生(27岁 新媒体公司员工): 明明是自己的假期,我都不好意思请。带薪病假不好意思请,觉得扛一扛算了;加班调休假我也不好意思请,觉得也许领导只是和我客套一下……我女朋友说,我请不到假,都是自己“作”的。 “领导一句话,我年假休一半” 胡女士(33岁 媒体人): 按工龄,我从前年开始,每年都有10天年休假。但领导给我说,你干脆就休5天嘛,很多工作需要你……到现在,我每年还是只休5天。 媒体评论 这是劳动者的权利短板 对“请假耻辱”这一现象,澎湃新闻认为:其实所谓“请假耻辱”,倒更像是一种权利短板——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请假,企业单位对请假事由也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劳动者对请假后果难以预测,由此产生了焦虑情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制度配套的不完善。关于请假事由的认定较为模糊,或是标准制定得过于严苛,都可能导致人们怯于请假、羞于请假。比如保胎、助孕手术,或是其他各种个人化的情况,这究竟符不符合病假标准,往往缺乏统一规定。 从另外一个层面说,不少企业、单位的内部文化对请假的评价确实不够友好:表扬加班加点的多,认可正常作息的少。请假,往往被视为职场上纯粹的“负资产”,在劳动者递交申请的时候就已经饱受挑剔。 企业当然不会希望员工隔三岔五不在岗,这可能会给工作带来影响。但在日益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当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柔性的请假制度也是必需的。反过来,建立一个合理的请假制度对于企业单位乃至社会整体来说也有正向意义。 所以,要打消人们的“请假耻辱”,绝不能只靠打工人自己的心理调适,关键还是法律保障的完善和企业文化的转变,让人们打心底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耻辱”,而是再正常不过的权利。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李彦庆 李佳芸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