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蘸水笔到圆珠笔再到签字笔,一笔一画写下了数千万个字; 从奋斗岁月到快乐退休生活,大半生的轨迹,都被记录了下来。 日记作者名叫苏志斌,今年77岁。 这些日记于他而言,其意义在于:每当翻开它们,往事就清晰如默片般在脑海里重演,让他感受到年华不曾虚度、光阴值得珍藏。 写日记这件事,苏志斌说自己会一直坚持。 关键词:青春 和同学们徒步去北京 1966年11月3日 清晨,一支由我和21名同学组成的步行去北京的队伍,从湖北恩施一中整装出发了。 风和日丽,我们心怀满腔热血,在田间地头有很多亲切的农民欢迎和问候我们。今天我们步行了25公里,晚上又一起担水、挖红苕、做饭。我们迈出了第一步,累中有快乐和喜悦。 ——摘自苏志斌日记 7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渝北区民心路555号的苏志斌家中。他穿着一件淡蓝色衬衣,精神矍铄,说话语速慢但条理清晰。 得知我们的采访主题,苏志斌提前将自己的日记本悉数整理摆放好。608本日记,即便一摞一摞地捆好,也堆叠满了整个沙发。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透过窗户落在日记本上,照得它们熠熠闪光,像极了苏志斌回读它们时的回忆之光。 1966年11月3日,苏志斌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日记,用的蓝色蘸水笔。苏志斌是湖北恩施人,那年他21岁,怀着对首都的向往和热忱,他组织湖北恩施一中的21位同学一起,踏上了徒步去北京的路程。 78天时间,徒步了1643公里,终于到达了北京。每一天,都被苏志斌以日记的形式记在了笔记本上。也是从那开始,苏志斌开启了写日记之旅,此后的56年里,一天也不曾落下。 后来的同学会上,苏志斌的同学们翻看起这一段日记,都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关键词:爱情 记录浪漫动人的初恋 1973年3月22日 这是一个纪念的日子,就是在西陵公园里,我与凤志决定的终身大事。说是命运注定,说是天地姻缘,不如说是生活中巧合。一样的性格,一样的命运,我们不约而同,携手并进。美妙啊,青春,我们共通思想、感情,就如同是一个人!让我们成为终生伴侣,白头到老,幸福一生! ——摘自苏志斌日记 那一年,苏志斌27岁,在武汉空军地勤当兵5年刚退役,与湖北姑娘凤志(老同学)擦出了爱情火花,但是这段爱情并没有发展成“终身大事”。后来,苏志斌被分到长江重庆航道局上班,分隔两地的二人终是说了再见。 1974年,苏志斌在重庆结了婚,娶到了在重庆百货公司上班的漂亮姑娘夏渝芳。夏渝芳是位贤惠、能干的女子,苏志斌每提及都会称其为“我爱人”。 记者当天也见到了买菜归来的夏渝芳,她性格温和、爱笑,对于苏志斌的那段爱情往事知晓且不介意。夏渝芳说,她和苏志斌的感情一直很好,遇事二人总是有商有量,独子很孝顺。记者还了解到,这个和睦美满的小家,多次被市里、区里评为“最美家庭”。 苏志斌与妻子夏渝芳 关键词:奋斗 光荣成为预备党员 1985年11月11日 今天下午,机关支部大会对我入党的事进行了讨论,大会一致通过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十年来的愿望啊,今日得以实现。我的预备期还有一年,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摘自苏志斌日记 写这篇日记时,苏志斌39岁,用上了蓝色圆珠笔。他这个阶段的日记更像是工作志,写满了奋斗。 此时,苏志斌已是长江重庆航道局的一名工程师。日记里记录着诸如“更新改造川江信号台项目”“克服水流湍急的三峡险滩”事件等。字里行间,能看到苏志斌的勤奋、对工作的热爱。他还时常出差,奔波在万州、巫山、秀山等地的工地项目中,因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我一直为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努力。”苏志斌说,1985年11月11日,自己终于成为预备党员,那一刻,内心无比激动,感到光荣。 一年后,苏志斌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在工作中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多次被评为“优秀中国共产党员”。 关键词:退休 老有所乐、丰富多彩 2023年7月4日 “我有机会就读《重庆晚报》,轨道站早上免费发行,供乘客读。如今当下,看报人多了,我可是老读报迷,并一直想给晚报写稿件。” ——摘自苏志斌日记 这篇日记写于前些日子,用的时下流行的黑色签字笔。苏志斌自2006年退休以后,已经过了17年的快乐退休生活。 近些年来,苏志斌的日记本统一用红梅软抄笔记本,封面上会落下自己的签名,以及金句摘抄等。 从近年来的日记可以看到,苏志斌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写诗歌并打印整理为《苏工小调》,去社区服务中心当志愿者,去参加各种老年活动,去逛民心佳园夜市等。 这个阶段的日记本中,还夹了大量的《重庆晚报》剪报。原来,苏志斌是《重庆晚报》的忠实粉丝,1985年5月1日,为了买到一份《重庆晚报》的创刊号,苏志斌跑遍了重庆大街小巷都未能如愿。于是在1985年5月10日的头版出现了苏志斌提的意见:“不办订购,每天要去解放碑报摊买,这使我失望。”当天的《重庆晚报》还就此回复道:我们将尽力和报刊发行部门密切合作,切实加以解决。这份报纸,苏志斌留存至今,泛黄却倍感珍贵。 “每天读报纸,丰富我的见闻,也能丰富我的日记。”苏志斌说,自己如今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7点准时前往轨道交通10号线民心佳园站,去拿一份当天的《重庆晚报》带回家看。每天晚上和在深圳工作的儿子通视频电话,睡觉前准时写日记、做剪报,如果当晚日记未弄完,第二天一早也会补完。 如何形容自己的退休生活?苏志斌思忖片刻后,笑着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忆。” 苏志斌的日记中夹杂着许多《重庆晚报》的剪报 新闻面对面 记者:56年来,怎么做到一天不曾间断地手写日记呢? 苏志斌:日记重在坚持,今日事今日毕,一定不能拖延。养成习惯以后,你想不继续记都难喽。 记者:您记了这么多年的日记,它带给你了什么? 苏志斌:我是一个平凡人,每天记日记,主要在于抒发情感,记录当天的大小事。但是当我回头翻看它们的时候,那个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过往历历在目,让我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丰富、韵味。 记者手记 手写日记,纸短情长 苏爷爷的608本日记,光是这个数字就令我震撼。这背后是56年乘以365天的坚持,以及千万字的感悟。 年轻时的热血徒步,浪漫的爱情萌动,充满激情的奋斗岁月……手写日记,纸短情长。把每一天的琐事记录下来,连在一起,便是大半个人生。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你可能会说,用电子日记岂不更香?但我在苏爷爷的日记里找到了反驳的理由——你看,随着年纪、心态的变化,字迹会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书写的纸张与笔墨会变化;回望阅读的时候,亲笔写下的字里行间,让所有的过往都有了独特的颜色和味道。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记者 柏雨欣 实习生 肖叶竹 李彦庆 侯微微 摄影报道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