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典雅的老院子——别花山房 文/张晓梅 翻过海拔700多米云雾缭绕的天井坪山,绕过一畦畦长势喜人的庄稼农田,我们一行人来到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这里有一处被称作巴县老院子的别花山房。别花山房占地4000多平米,是清朝道光年间五品官员廖尧勋修建的别院。 第一眼望见别花山房,我的心便被她抓住了。细长圆拱形的琉璃瓦整齐地一溜顺直铺到地面,如华丽闪亮的绸缎绫罗,又如一梳到底的乌发刘海儿,可以算得上雍容华贵、秀美规整了。叫人暗暗称奇的是,在深灰色的琉璃瓦顶上,一高一矮两棵树从并排的孔洞里穿出,像美人发髻别着的两朵俏丽花;又像一对恋人相守相望,好一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门边白色的围墙上,赫然标注着——别花山房始于1844年。 五米高的正门墙高大雄伟,但见雕木飞檐、拱柱石枋,皆线条简洁流畅、古朴大方,没有丝毫的矫揉做作。天星寺镇的芙蓉村,2019年被评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天星古寺、夕阳古道、廖家大院和古城门等多处保存完好的古遗址,构建出芙蓉村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而别花山房就是其中最清新典雅、古朴别致的一处美景。沿着五阶月形的石梯而上,我寻思嚼味、感动又感慨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深入探究这座古老而雅致的民居。 院内一块牌匾高悬于正厅之上,“甲第宏开”四个刚健有力、丰盈圆润的正楷大字映入眼帘,左下落款为:晴皋。龚晴皋是原四川巴县人,重庆历史上最杰出的本土书法家。其书法绘画在巴渝民间享有极高的艺术威望,书法素以“孩儿体”著称,形体奔放灵动、古拙乖趣,受到时人的喜爱和追捧。 别花山房为二进式的四合院格局,其穿斗式的构建和折叠式设计风格,既节省了空间又给人以明丽、敞亮的美感;屋梁和房廊的线条呈现出硬朗与稳重,整体结构更加精炼而严谨,有标志性的符号明显增多,彰显出明清晚期规整严密的建筑语言和一丝不苟的建筑态度。院内修有七个天井,古代接纳上天之水,有接福聚财的寓意;不仅如此,多处天井的设计还有调节气温、通畅空气的功能,让我们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各院种有兰花、桂花、金桔、石榴、柚子等多种花卉和果树。前厅正中,摆有一长方形大石缸,盛满汪汪一池水,清澈见底、明镜照人。其中水草碧碧、浮卷盈盈、飘绕招摇、婀娜多姿;数条红锦鲤穿梭其间,好个“袅袅水草舞清波,殷殷红鱼戏其中。”越往里院去,所看到的石刻作品越多,有飞鸟、龟兽、花卉,也有祥云、瓜果等。其雕刻方法也是多彩多姿、变化多端,沉雕、圆雕、影雕等,它们或在石缸上、台阶两旁,石柱、花盆、或在屋檐上,给这座百年老宅增添古香古色、情趣万千。院外,石亭竹桥袅袅、清溪环绕、榕竹掩映,小径徜徉,芳草萋萋、鲜花如带。沿着此路向东,又可去到千年商贸古驿道——夕阳古道,畅快地观赏游玩一番。 别花山房全院15间房,处处有故事、有趣闻、有由来。黄昏降临,芙蓉村的四野三乡升腾起炊烟渺渺、薄雾轻纱,恍若仙境。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转头望向别花山房,她如静默的空谷幽兰,伫立于青山绿野之间,等待着更多的人走近她,听她唱一曲古老的歌谣。 (作者系巴南区作协理事)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