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的夏天,来上一碗冰镇的凉虾,何其解暑! 小小凉虾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8月9日,重庆晚报·食探组来到渝中区华福巷和人和街的交叉路口,打探了一家开了24年的凉虾小摊,为大家解开谜底。 识别二维码观看 白泡泡打探凉虾小摊 凉虾冰粉可“双拼” 许是夏日闷热酷暑,这家巷子口的凉虾小摊下午5点过才迎着余晖,不紧不慢地从马路坡上现身。 52岁的周德中,正推着脚踏三轮车缓缓走来,车上4个超大号的保温桶乖乖“端坐”着,不摇也不晃。 一副眼镜,一身围裙,“眼镜凉虾凉糕”名副其实。远看还很瘦小的周德中,走到跟前才发现臂膀全是结实的肌肉。 “来4碗凉虾,好多钱?” “一碗6元,共24元。” 才把三轮车停稳,摊上就来生意了。4名“00后”的漂亮姑娘是从广州来的游客,说是从网络社交平台看到的美食推荐,专程打车来吃。刚吃一口,就兴奋地点头:“没有踩雷。” 从三轮车上贴的招牌可以看到,小摊除了卖凉虾,还有凉糕、冰粉、冰汤圆、绿豆沙、西米露等小吃。周德中说,这些都可以“双拼”,价格不变,卖得最好的是冰粉凉虾。 “‘双拼’会不会串味变得不好吃哟?” “我不晓得好不好吃,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我只管按他们要求做。”说罢,周德中埋头舀了一份凉虾绿豆沙双拼,递给眼前的顾客。 24年坚守在巷子口 “老板,你晓得凉虾的由来不?” “不晓得。” “那这是你自创的啊?” “啷个叫自创嘛,我小时候跟到屋头人学的。” 周德中从小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九龙镇长大。他说,小时候的夏天,几家关系好,就围在一起抖凉虾。那时候还没有漏斗、漏勺等制作工具,他们就用竹筛制凉虾。 1999年,长大后的周德中离开了老家,来到重庆买下一辆蓝色三轮,摆起了凉虾小摊。只不过不卖冰汤圆,卖当时夏天盛行的龟苓膏、桂圆粥、银耳汤、凉虾等。 至于为啥选在华福巷口,周德中娓娓道来:“这里曾经有一家生意火爆的火锅店,我就在门口卖凉虾。”周德中嘿嘿笑,说自己当年凉虾做得其实并不出色,但托了火锅店的福,他的生意也还算勉勉强强。 2010年,火锅店倒闭,周边许多馆子也都换了老板,来光顾凉虾小摊的人却越来越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生意突然就好起来了。”周德中说。直到今天,周德中的小摊一直坚守在巷子口,已有24年。 有人一口气吃6碗 天色渐渐暗下来,人群也越聚越多。 周德中说,每天卖完这几桶就回家。最多不超过晚上9点,凉虾、冰粉、绿豆沙……什么都没有了。 一碗凉虾成本3元,卖6元,周德中扳着手指跟我们说:“我做的都是良心生意。” 趁着休息空档,周德中和我们聊起了那些“奇葩”顾客。 “那天有个顾客,把菜单上所有小吃都点了一碗。我问他‘你要干啥哟’?他直截了当地回我‘你莫管嘛,我就想尝尝’。”周德中学着对方的语气,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周德中还说,曾有人一口气吃了6碗凉虾,吃2~3碗的也不在少数。 住在人和街对面的“00后”孟女士急冲冲地跑到小摊前,点了一份凉虾。她跟我们讲:“这家小摊,我从小学吃到大学毕业。以前加了老板微信还可以亲自送外卖,这几年忙得都不送了。” 说罢,外卖员张先生骑着摩托来到摊前:“喊我撒!”张先生说,平均每天要接5~6单周德中的生意。他接过点得最多的单,一次点了20份凉虾。 “直到做不动了为止” 每天,周德中都会称8~10斤桂朝米来制作凉虾凉糕。头一天晚上泡米3~4小时(冬天泡6~7小时),第二天起床用机器把米打成米糊,注入清石灰水,再用旺火烧开。烧开后再搅拌半小时,就可以将米糊落入漏勺中,落入冰桶里成型。 吃凉虾,红糖必不可少,周德中对红糖的选品更是细致。采购红糖时,周德中总是亲自尝味道,他说红糖好不好,他尝后便能知晓。 凉虾究竟有啥特色,周德中自己也说不上来。 “你的凉虾有进行什么改良吗?” 周德中摇头。 “不改。人嘛,各有各的追求,我只追求我认为的传统做法。” 问及他凉虾小摊今后的规划,周德中说:“既然做到了这行,那这辈子我就只做这件事,直到我做不动了为止。” 营业时间:17:30~21:00 美食路线:乘坐轨道交通10号线至大礼堂站3号出入口出,步行约100米即可到达。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柏雨欣 实习生 侯微微 摄影报道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