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一道电光裂长空

2023-8-15 18:05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一道电光裂长空

文/黄家骢


眼前这座小院,不管搁在哪个年代看都很普通:粉墙黛瓦、斜顶穿斗木结构,兼具晚清建筑风格和农家大户风貌。像坐落于乡间的一般殷实人家一样,这院子并不彰显奢华,外观也无雕龙描凤的炫富,它静静地坐卧于重庆远郊金刚坡下,那个被称做赖家桥的地方,名字也很通俗——“三塘院子”(又称全家院子),在普通的外观下,似乎在掩饰着院子里珍藏的历史价值。

就是这座傍依于成渝公路旁的院子,自从1939年初夏,来了一群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并不普通的人,便被历史记下了浓重一笔。

那年,日寇的飞机在陪都重庆疯狂制造了“五三”、“五四”大轰炸,城区一片瓦砾,生灵惨遭涂炭。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进行了紧急疏散。除了一个组的部分人员留守城区天官府办事处,其余的三个组全部迁到了全家院子办公。

这是在外敌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此前的1938年4月1日,在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的大形势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成立。作为抗战的专门文化机构,郭沫若担任第三厅厅长,直接受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领导。三厅主要负责抗战中的文化宣传工作,下设文字宣传处、艺术宣传处和国际宣传处,阳翰笙任主任秘书。先先后后,还有一大批文化名人:沈雁冰、沈致远、杜国庠、吕霞光、舒舍予(老舍)、张志让、蔡馥生、田汉、石凌鹤、冯乃超……都集结在三厅麾下为抗战效力。

同年10月,武汉沦陷,三厅跟随国民政府内迁重庆。三厅和政治部的机关设在两路口,郭沫若也住在离两路口不远的张家花园。但国共合作的蜜月很快出现裂隙,人们发现,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有着根本的不同,如两股背道而驰的列车,永远不会行驶到一个交汇点上。1939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当局对三厅的工作从支持变成阻挠,而日寇对陪都的狂轰滥炸,又迫使三厅选择全家院子成为新的办公场所。

自此,许多来自国统区和敌占区的文化名人在这里出入,积极举办各种讲座、演讲会、报告会,主讲历史、文化、艺术、国际形势等问题。一些艺术界著名人士和明星也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的爱国热血促使创作激情空前高涨,于是新剧作不断推出,掀起了抗战戏剧运动的高潮,成为大后方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这当然会刺激一些人“溶共、防共、限共”的神经,他们对三厅工作施行阻挠、设置障碍变本加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1940年8月,郭沫若带领三厅全体人员集体辞职。1940年10月,当局便下令改组三厅,于是郭沫若在周恩来指示下,开始筹建一个新的抗战文化机构,以“离厅不离部”的方式将三厅人员转入一个新的组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工会”)。文工会于1940年11月正式成立,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在城区天官府7号和乡间赖家桥全家院子两处办公。

今天,当我们跨入全家院子,凝视院坝中那尊郭沫若雕像时,眼前也浮现出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匆匆进出、慷慨陈词、大声疾呼、奋笔疾书的场景。

当然,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以及矛盾冲突只会愈演愈烈。最明显的标志,便是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关于那个冬日的风云突变,给共产党人带来的刻骨铭心,可在第二日重庆“新华日报”头版上、周恩来的“补天窗诗”上得以揭示——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至此,久久重压于地壳之下的愤怒熔岩,终于要喷发了!

现在已经很难查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个夜晚,黑暗的天空有无雷电,大地有没有暴雨倾盆?在陪都风雨飘摇的小屋里,那一盏孤灯有没有被大风倾覆……

但不管怎样,那个脸庞瘦削而没有停止奋笔疾书的中年人,灵魂深处一定爆发着猛烈的炸雷,眼里迸射出的一定是撕裂夜空的电光!看看他笔下那些滚动的江涛吧——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郭沫若《屈原》“雷电颂”)

话剧《屈原》是在皖南事变爆发的背景下创作的,郭先生仅十天时间便完成了剧作。剧情以古讽今,郭沫若以神来之笔,艺术地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悲剧,塑造了一位横遭陷害、处境艰难的爱国者形象,表现了屈原浪漫的诗情、高洁的心灵、伟大的人格。

在今天看来,《屈原》不大像是纯粹的话剧,而“雷电颂”的大段独白更像是浪漫的诗句——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

其实作者是借屈原之口,让久久酝酿在胸中的雷电,冲天炸裂而出!显然,愤怒是剧作传达的主旨,被囚后站在“神殿上”的屈原的呐喊,不仅传达出剧作者的愤怒,也喊出了千千万万国统区同胞的心声。那一段由话剧皇帝金山在舞台上铿锵蹦出的激情诗句,也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独白。

虽然,《屈原》在文学和戏剧上还有稚嫩之处,但这并不影响中华剧艺社在国泰大剧院上演时造成的轰动。金山饰演的屈原、张瑞芳饰演的婵娟,以及白杨、顾而已等一众话剧明星在舞台上留下的熠熠星光,使得公演场场满座,社会各界、普通市民、学生……让场内座无虚席,过道两厢也挤满了观众。

《屈原》的上演,又引起国统区文化宣传战线一场激战,国共间宣传阵地明争暗斗,左右翼文化阵营唇枪舌剑……各种观点针锋相对,但民众舆论却几乎一致力挺《屈原》。时值抗战相持阶段,可以说,民众对日本侵略者和现实社会的愤懑之火一被点燃,空前的爱国热情也如地下的熔岩喷发而出。于是《雷电颂》中那"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便响彻陪都上空。

今天看来,当年《屈原》在国泰大剧院的爆红,观众发自内心的大声呼应,应是作者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的结果。此剧早已超出纯粹的文学和戏剧评价范畴,而各种褒贬也都是从各自政治立场出发,左翼文化人士大量唱和的诗词,说明了此剧是共产党政治斗争的一种方式,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更是鲜明指出,“《屈原》演出的成败关系到重庆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衰成败”。

不管怎样,有一点事实是人们不可否认的,那就是诗人沉积于内心的怒火,长久的酝酿、碰撞,一经点燃,便似冲天雷电爆裂而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来,《屈原》的创作演出,直接推动了“抗战戏剧运动”在国统区的兴起。郭沫若这一时期就写了六部戏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解放后,《屈原》更被认定是“散发着爱国主义豪情”的历史剧经典,尽管这一评价更多的是以政治立场为标准,但也确定了郭沫若与老舍、曹禺并称“郭老曹”,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文学基石。

当然,历史长河总要荡涤掉一切杂质,最终才沉积下真实的经典。

如今站在全家院子中,沉吟于那些炙热的文字,脑中似乎也闪过一道电光:苦难与愤怒锻造诗人,而逆境、高压、抗争……,也许才是文学的更大动力。


编辑:钟斌 

主编:陈广庆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