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庆瞭望 | 学前教育立法,能否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2023-9-1 08:14 |来源: 重庆瞭望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8月28日,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共八章74条,其对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政府主导”责任的强调,抓住了根本问题,明确了发展方向。

说学前教育法草案“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不夸张。在2018年9月学前教育法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一类立法项目之前,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呼声不断。随着学前教育法的正式落地,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新的一页。

学前教育为何要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杨合庆指出,制定学前教育法,是为了及时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转化为法律规范,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换言之,针对学前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乱象和误区,以法治之力加以消解,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是法律精神和民意共振共鸣的结果。

▲四大看点。朱慧卿 作/新华社


01

早期教育是让人走出蒙昧状态的第一场教育实践,对人的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和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普及率大为提高: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长了25.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普惠资源越发突出: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

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上看,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一直存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公益性特质有所减弱、保教质量有所下滑等问题较为明显。

近年来,个别地方发生了幼儿园虐童以及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和相关机构管理混乱、从业人员缺乏责任心和同理心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学前教育低薪现象普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例如,一些幼儿园曾有一名幼师管理二十多名幼童的情况,工作辛苦,待遇却堪称微薄,客观上难以引导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延伸而论,幼儿教育机构财政投入不足、数量不足、师资不足等,不仅造成资源配置失衡,加剧“入园难”“入园贵”,还诱发了用人不规范、管理不规范甚至无证办园等现象。

▲4月18日,重庆市第二届园长大会暨成渝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启动仪式举行。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02

学前教育如何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党的十九大要求“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进展”。

针对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乱象和问题,坚持公益性,遏制逐利化倾向,是重中之重。

草案将学前教育界定为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对三周岁到入小学前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强调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意味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质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是我国进行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

今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明确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早在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便指出,学前教育立法必须“明确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公益普惠属性”,并提出了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

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其定性模糊、发展思路飘忽,令人无所适从。

特别是,部分民营幼儿园过度逐利,幼教产业链资本化问题逐步显现,持有幼儿园资产上市的公司也并不鲜见。民间资本的注入,虽然对学前教育起到了补充作用,弥补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而形成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为普及幼儿入园作出巨大贡献,但过度逐利的特性也明里暗里冲撞着政策红线,带来诸多矛盾和隐患。

例如,个别民办园以“服装和被褥费”“占位费”“培训费”等理由行乱收费之实,一些幼儿园则违规将食堂外包出去,结果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社会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当然不能没有利益追求,但逐利当有度。此次学前教育法草案强调,禁止利用财政性经费、国有资产等举办营利性民办园;禁止社会资本通过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公办园、非营利性民办园;幼儿园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作为企业资产上市。这一遏制过度逐利的要求,是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精神的深化和细化。

要遏制过度逐利化,除了作出硬性规定之外,关键在于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唯有依照中央要求,不断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提高对学前教育投入比重,增加学前学位供给,才能激发政府“兜底”作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有效减轻家庭的学前教育负担,同时才能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既有效满足需求,也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十多年前,在各地“天价幼儿园”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广东中山却未出现类似情形,就是因为中山的幼儿园统一由教育部门统筹。这也证实了“政府主导”的可行性与破题价值。

▲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幼儿园,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03

过往,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甚至采取过专项整治,但并没有根除一些乱象。典型如,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过程中,出现过“拉锯”“回潮”现象。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阶段违背教育规律,上马小学级别课程,以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对待“三岁娃娃”,成为一大怪象。

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源是无序竞争、应试教育意识传导、“卷风”盛行。一些号称“品牌化”的幼儿园,为了增强吸引力、含金量,更是热衷于超前引入小学教育内容,并有意制造家长“输在起跑线”的恐慌心理,诱导家长跟进支持,为高额收费买单。

遏制幼儿园“小学化”乏力,不仅因为拔苗助长带来的“即插即用”魔性,使得“买方市场”一直兴旺,还因为一些行政命令、整治手段缺乏刚性和力度,往往一阵风刮过去却仍“涛声依旧”。

直面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强化法治保障、加大依法惩治力度、增强威慑力,是题中之义。就此而言,通过接地气、对症下药的立法,提升学前教育法治化水平,以法治之力呵护学前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草案不独聚焦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更全面关切了学前教育可能出现问题的各个方面。当学前儿童入园,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试;保障教师等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健全监管体制,强化监督管理等内容一一写入条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硬规定”。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有理由期待这部法律正式出台后,能够让学前教育补好短板、回归育人本位、形成统筹发展合力,以“幼有所育”“育有所成”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慰藉千万世人心。


PS:读重庆瞭望,品艺术精酿。今天重庆瞭望特别为粉丝准备了惊喜福利:艺术精酿5提(每提3瓶,价值99元)。抽选5名(同一账号重复获奖无效)送出礼品。

今日参与方式:在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本文留言区互动留言,单条留言点赞量排名前5名(刷票无效,统计时间截至9月1日22时)的读者朋友,将获得艺术精酿1提。更多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重庆瞭望粉丝福利群了解(获奖名单将在微信群公布)。注:重庆主城可提货,外地用户提货需自付运费。


原标题:学前教育立法,能否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文末有福利)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