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记忆——“巴九中” 文/艾晓林 1982年8月30日上午,经过漫长而焦急的等待,我走进县教育局政工股,惴惴不安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分配我去工作的地方。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告诉我:巴县第九中学。 我一下子懵了。 巴九中是全县11个高完中之一。学校在距县城40公里远的跳石公社,离乡场还有5里路,是最偏远的高完中学校。学校在一个小山堡上,周边都是农田,远远近近有几十户人家。三面高山,一条小溪绕校外一侧流过。教学、办公、生活的房屋大多还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土墙木屋瓦房。学校礼堂与伙食团连在一起,四周用泥土做了半截的墙,勉强可以遮风挡雨,特别简陋。 从公路边一个斜坡进校门,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小溪边一个小沙洲,是学校主要的运动场地。操场桥头有两棵黄葛树,虬枝苍劲,郁郁葱葱,树龄应该在百年以上。 到学校一个星期以后,教务处通知我:上高84级2班语文课和文科班的历史课。跨学科教学,对于一个刚踏上讲台的年轻老师,确实是一种考验,我感到压力很大。好在几天后,学校通知我,只上2班和3班的语文课。 那年9月14日上午,我正式踏上中学讲台,开始了19年的教育教学生涯。这一天,是我19岁生日的前一天,应该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我走进教室踏上讲台,环视台下的学生。他们亦如几年前的我,纯朴幼稚,眼里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大多数同学只比我小一两岁,还有比我年长的。我深知知识对山村孩子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学习,才可能改变命运。 我深感肩负责任重大,被分配到这个偏远山区中学的不愉快,顿时就消减了很多。 从此,我认真查阅资料,认真备课,尽量循循善诱,向学生们传播知识,认真批改作业和作文。还向他们推荐和指导阅读课外书籍,鼓励他们坚持每周写3篇日记。也许是我们年龄相仿,又比较温和,讲授课文生动活泼,同学们大多都很乐意听我的课。日子过得简单、安静而充实。 第二年,2班班主任邹勤老师参加离职进修,学校让我接任班主任。班主任既要了解和把握全班情况,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带领全班全面发展,又要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和学生接触更多,情感上也更亲近。 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当年的高考升学率很低,他们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一个合格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赖,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只有倍加努力勤奋,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从当班主任开始,我就每天和学生一同起床,和他们一同早操锻炼。很多时候,都是查完寝室,等他们安静下来,才回教研室办公或回寝室休息。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着。 1984年5月23日,学生们参加完毕业考试,除了几个上了预考线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陆续离校。他们一个个向我道别,目送他们渐渐远逝的身影,真是依依不舍。当夜,我写了《当你们渐渐远去》:“目送你们模糊的身影/仿佛听见惜别的心声/环顾熟悉的四周/似乎还回荡着天真笑语/真想又到校园小径/找寻你们的音容笑语/我悄悄地悄悄地压住感情的闸门/当你们渐渐远去”。 我在巴九中生活了10年,这是我青春美好的记忆。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