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我与晚报的故事|徐光惠:一张报,一生情

2023-9-25 09:15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一张报,一生情

文/徐光惠


一张报纸,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重庆晚报》无疑就是我心目中的城市名片。与《重庆晚报》结缘,是在三十年前。那年我20岁,在一个小镇上班。小镇偏僻人烟稀少,每天上班单调,业余生活枯燥乏味,心里常觉烦闷,情绪低落。

一天,无意间看到办公室桌上的《重庆晚报》,散发着淡淡墨香。报纸内容丰富,有大事要闻、时事政治,也有百姓生活、民生福祉等,好似一缕缕乡音,慰藉着心中的空虚和孤单,让我眼前一亮。

从那以后,我天天盼着邮递员送报纸来,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空阅读,尤其喜欢读上面的副刊文章。这份家乡报成了我业余时间的精神食粮,开阔了视野,身心得到了放松。同事们没事也拿报纸翻翻,读着读着就有了闲谈的话题,慢慢地,晚报成了大家争抢的“香饽饽”。

少年时就梦想自己的文字有朝一日能变成铅字发表,《重庆晚报》的出现,让埋藏在心底的文学梦蠢蠢欲动。那时,公司办了一张内刊,我开始学写新闻和人物纪实稿件,但写出来的文章生硬,内容单薄,没有感染力,投去的稿件多半得经过编辑老师的“大修”后才能见报。

晚报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我认真揣摩、学习,稿件质量慢慢有了提高,稿件频频见报,增强了我的自信心。之后十来年,我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每年发表的稿件都排在总公司前几名,年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为我的文学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通讯稿件素材单一、雷同,这离我的文学梦相去甚远。我便尝试写副刊文章,并在文友的鼓励下向外投稿,但投出去后全都石沉大海。我沉下心,写了投,投了写。终于,在2011年发表了第一篇“豆腐块”,之后陆续在一些杂志、报刊发表,却一直未能在《重庆晚报》上发表,这成了我心中又一个梦。要是能在自己喜爱的家乡报上发表,那该多好啊。

有了目标,再苦再难也不觉得累,我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我从小生活在乡村,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勤劳的父老乡亲,淳朴的民风民俗,都成为我创作的源泉。2015年2月27日,我的散文《迎着春天出发》在《重庆晚报》副刊发表,多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心里倍感欣慰,对晚报的感情愈加深厚。

之后,有幸结识了副刊编辑老师,虽然素未谋面交流不多,但他们无私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受益非浅。后来,加入了晚报副刊群英荟微信群,我像进了一个文学大观园,群里每天发布的副刊文章和美文赏析,定期的晒稿会都让我大开眼界,很多文章成了我学习的范本。

我的公公是退休干部,喜欢读书看报,也是《重庆晚报》的铁杆粉丝,一日不离晚报,一看就是几十年,这个习惯雷打不动。他每天准时去楼下报箱取回报纸,戴上老花镜认认真真一个字不拉地看完,即便在他晚年偶卧病床,也要婆婆每天把报纸送到他跟前。

近年来,《重庆晚报》不断改版,不断完善,版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紧贴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在一代代新闻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越办越有活力、越有特色。2023年1月初,再次改版后的《重庆晚报》正式进入重庆轨道交通全线发行,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市民面前。与晚报相伴走过的这些年,我与它一同成长、追梦,它是我的良师益友,培养了我阅读的好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给我一次次喜悦与感动,让我坚持在文学路上一步步努力前行,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百万字,多篇作品入选中考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还出版了散文集《梦回故乡》。

从晚报读新闻,用心灵看世界。一张报纸,温暖一座城。一张报,一生情,我们相伴同行。

(作者系大足区某单位职工)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