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不知大家有没有买到金秋的新米和包谷呢? 若是大丰收,这些丰收的种子,又该贮藏到什么地方呢? 据说,在南岸区“长生土地,佑民长寿”的长生桥镇,就有一个“粮食博物馆”——砖木粮仓、泥巴土墙粮仓、圆形粮仓、混凝土楼房式粮仓……2018年被收录到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的它们,至今都能在那儿找到。 这不,重庆晚报记者就慕名前往打卡,发现那里的粮仓,还有那里的人们,都好勤劳、好聪明、好可爱、好可敬! 圆仓外观很古朴 据官方资料记载,这里的粮仓群多为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建筑。 在所有粮仓中,圆仓最为可爱。它形似传统农家的米缸,寓意五谷丰登,是典型的中国式外形的传统粮仓。 “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和“粮食”一样,粮是粮,食是食,最早是分开说的。仓和廪到底有什么区别?今天的研究学者们有几种推测: 夏商时期,就有仓廪。比如有的甲骨文中,就有商王命臣下巡查仓廪的记载。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认为,储谷者为仓,储米者为廪。 到了汉代,据《汉书·食货志》中提到:地方粮库为“廪”,国家粮库为“太仓”。 还有一种说法,未加工的储于仓,加工过的储于廪…… 先不管仓廪具体区别是啥,民以食为天,圆仓受人们喜爱,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你瞧,圆仓的“肚子”圆滚滚,“帽子”为六角攒尖顶。圆仓的墙厚约50公分,为石头堆砌,十分坚固。两个圆仓共用一个14步楼梯,相连皆高处仓门。仰望楼梯,纵深感十足,来此打卡的年轻人大都喜欢这里。 圆仓的六角攒尖顶 圆仓肚里乾坤大 记者观察圆仓的时候,周围还没有人。询问了旁边粮站的工作人员,回复说圆仓等已租给私人,供储存货物。又回到圆仓周围等候,终于等到两位大叔开车来了。 记者询问可以进入圆仓参观吗?其中一位大叔不愿透露姓名,幽默地说:“不管姓什么,中国人千百年来都是一家人。”于是,在两位大叔辛苦搬运仓库储存物品的时候,记者跟着进去参观了一下。圆仓有两个门,一个在平地上,一个在高处。高处那个门外,有14步楼梯。就是之前提到的两个圆仓共用一个楼梯,相连皆高处仓门。有三个通风透气作用的窗户在更高处,鼠雀难进。屋顶厚实,呈圆形,可防雨防水。台基下有通气孔,主墙石土砌成,透气性好,可让储存的粮食畅接地气,不致霉烂。整个粮仓温度凉爽,比外面温度稍低。圆仓容量巨大,两位大叔说以前估计能装几万斤粮食,或者更多。 高处的门在内部没有梯子吗?两位大叔说:“这以前是囤粮食的啊,收来的粮食大都是散装放进去的,一楼的门关好,二楼再倒入,不需要梯子。” 高处门旁边的两条白色线条是装饰吗?两位大叔回答不是,这除了好看,还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倒入粮食的刻度,不能超过太多,二个是会铺一层塑料膜,工作人员通风透气时不至于陷入里面,同时也好放专门的药,防止蛇虫鼠蚁等。你看低处的门,门的下半部分就用铁皮加固,还有防止老鼠啃咬的作用,旁边也有专门的通风排气口,既能通风排气,又能防潮。 嘿,仔细查看,果然如此:因为木门刷的红漆(有的刷的蓝漆),不注意还真没有发现门的下半部分加固了铁皮。 那以前怎么取粮食?其中一位大叔说,从高处那个门取,一挑一挑担出。里面的粮食少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开下面的门放粮食。 圆仓内部高处的门和窗 圆仓是时代记忆 和两位大叔告别后,发现旁边的圆仓,另有六位大叔坐在两棵黄葛树下,三人在打牌,三人在围观,很是悠闲。 一位围观的刘姓大叔说,在他的记忆中,这些粮仓分类贮存,每一个都贮存有不同的品种。他如果没有记错,离他们最近的圆仓,一个是放稻谷,一个是放糯谷(糯米)的。远处那个应该是存放包谷或者高粱之类的。以前,每个粮仓都分工明确,他年轻的时候,就在这里交公粮。他记得曾把糯谷运到这里交,然后入了圆仓。 还有位大叔接着说,当年收粮严格,有工作人员取出样品检验,看有没有小石子、是不是新粮食、有没有霉变等,还要检查晒干程度,然后打等级,称重入仓。记忆中,能评个三等都很好了,从未见过二等或者一等。那些年头不容易,因为每家平摊,每个人可能需要交200-300斤左右的公粮。要是没有丰收,交了公粮不够,需要用粗粮补,家里不够吃就要另外买粮食,或者去别家借。要是丰收了,比如一亩地有上千斤的稻谷,都值得喝酒庆祝了,那年头的粮食酒才叫香。说着,几位大叔又聊到杂交水稻,说后来杂交水稻推广后,水稻亩产就高了…… 南岸区作协会员毛宇剑补充说:“南岸区长生桥产稻米,产的米很出名。南岸区的下浩曾有家百年米铺——蒋记米铺,就出售来自长生桥的米。米铺老板还曾说最出名的米就是长生桥的米,香甜可口……” (郑劲松、朱渝生、余云华等老师亦对本文有贡献,一并感谢) 交通 乘坐轨道交通6号线至长生桥站,从1号出入口出,再打车过去;或者从3号出入口出,换乘176路公交到长生桥菜市场站下,再问“粮站”(问粮仓怎么走没有人知道,说去粮站都热情出来指路了)怎么走,就容易找到。 历史上的嘉禾 1960年7月,“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了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开启了袁老的杂交水稻之路。那棵自然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高出20厘米,一蔸稻秧分出10余穗,其中一枝稻穗有230粒种子。 《金史五行志》记载,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大社坛产嘉禾。一茎十五穗。 《宋史五行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金水县民田禾一茎。三十六穗。 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此外,《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杨雪 编辑:蔡静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