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琐碎与平凡里淘取生命之金——读宋尾短篇小说有感 文/许大立 宋尾和我谈不上熟,也就三五次的见面机会。有关他的信息基本上来自同行的夸奖或群内的交流。但是我对他印象不错。因为很多人送我书的时候,都会希望我能写几句鼓励的话。只有他很直白:许老师您有时间就看看,没时间就算了,看书很累的身体重要!而且也不打电话不发短信,直到你某次和他再见面时,反倒心里有那么一点点惭愧或者歉疚了。因为你给那么多人都敷衍了文章,唯独没给他敷衍,这就有点反常有点不合情理。他可是文学圈里公认的很有才情的青年小说家啊,而且还是没有公职只靠版税就能活下去的为数不多的重庆小说家。听说出版社约稿不断,搞得他一天到晚神叨叨地都在冥思苦想编故事,实在写不出就拿朋友的人生开刀,据说他的好多至爱亲朋都入了他的小说之瓮。哈哈,我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人类独有的反逻辑思维推理后产生的。 我很奇怪,宋尾原本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怎么会对重庆的百姓生活那么熟稔,熟稔到我这个地道的重庆人渝中人都有点感叹有点惊奇,不知道他花费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体验去游走,才收罗了那么多故事与细节。他的小说集《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里那些地名那些街道乃至各色人等,都是我走过看过打量过甚至打过交道的人群。我无动于衷,他却如获至宝,轻描淡写,皆成小说。比如磁器口,我在那里晃荡时他还没有出生,也可能还在湖北某幼儿园里玩泥巴呢。他现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说磁器口,说他认识了一个叫游某的从川东北宣汉县拼杀出来的半路出家的画画老头儿等等,结交了一大帮闲人,俨然成了磁器口的主人兼专家学者,哈哈,我怎么能口服心服?我只要说一句话,我在磁器口混的时候,一桶屎尿也能换一背篼橘柑,他肯定就懵了。其实这是真话,磁器口当年就是粮食码头果蔬码头粪船码头,是城乡交流集散之地。如今的磁器口已然成了北宋古镇,有了现代人赋予的文旅兴旺经济繁荣,也滋养了许多以它为生的文化“寄生虫”。宋尾的小说实际上变相客观反应了这一现实。 那个写古镇酒吧的短篇,叫什么《那些荒芜的雨滴在夜里明亮极了》,标题又美又长,像诗。故事却又丑又不长,一些很平淡的情节,让人看见了生活的深沉与无聊。一个抽电子烟的很社会的女性,一个开酒吧的外乡人,在雨夜邂逅,在雨夜相爱,初看很无趣很寻常,细想却另类。这种女性当今到处都是,她们甚至代表着一方城市的灵性,就这样在城市的夜里飘着,没有目的地飘着,无所谓的样子,很柔软的样子,可爱却无趣。我感慨作家能把这种平淡的故事写出哲学意味,让我这样的读者也能反复咀嚼其中之蜡,最后却不得不放弃,因为提炼不出高大上的金句和格言。 开卷的《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故事更是平白无奇。几个走投无路的乡下女人来找同样窘迫无路可走的城里男人,结局也更平淡无奇,但是作家用平淡无奇的语言描写出20多年前的社会形态与人性的善良恶丑,足够读者思忖良久。这类事情在生活里比比皆是,只有宋尾把它变成了小说,能让我这样油腻的读者回到那个时代,念想着那几个粗朴的乡下女性怎样度过难关,甚至怎样度过她们可怜可叹的人生。宋尾的确棋高一着。 还有那篇《礼拜一闭馆时刻》,简直就是许多人生活的翻版。因为一次有意无意的尾随,他和她成了情人。借口画画,因为女方有“礼拜一闭馆”的固定空间,他们定时见面,互相取暖。甚至不爱,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职业何方人氏……没有美貌和金钱的背景,纯粹的生理需求,所以结束得也不痛苦。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互不干扰,来去自由,成了这对男女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常态。这种无爱的互怜方式,恰恰被作者抓住了。寥寥几笔,写出了一种存在,不惊心动魄,也无低级趣味,却让人唏嘘感慨。 必须承认,笔者多年已经习惯于阅读大篇幅大剂量的文字,即长篇小说和长篇纪实文学。是著名编辑吴向阳提醒我关注一下宋尾,说他的小说与别人不同,别具一格。宋尾在某次茶聊时也建议我读读他的这本书。于是读了。读得不顺畅。可能是因为我已习惯于阅读那些大部头,感觉这书轻飘飘的。我把我的感觉跟某位作家说了,他说不敢苟同。宋尾的小说以小见大,貌似都是鸡零狗碎,但正是这些鸡零狗碎绘出了社会的印记、时代的潮流……他在散淡、精巧的讲述里透露出生活的真谛。这是那些所谓的长篇巨制不可比的。 因为做过记者,宋尾的文字都很简练干净,没有奢华的描写,把篇幅留给了信息量。尤其是短篇,故事线和信息量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你把故事编好了,就有了骨架,骨架需要肌肤和经络来勾连丰满,于是便有了细节和语言。细节就是信息量,语言则把你要讲述的故事细细缝接起来。而我说的经络就是小说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的精神和哲理,它才是小说的魂魄所在。魂魄是不需要直接点明的,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宋尾的小说看似轻描淡写,却有一个魂魄如影随行,所以,他的小说你可以快意阅读,但需要反复回味咀嚼。比如《大湖》,比如《两个人住》,比如《找狗的人》等等,读毕总感觉言犹未尽,意犹未尽,所以哲理哲思哲学的思考才是作家文字的深刻指向。他不想把话说透说完,留一些空间给读者去想象演绎,这才是作家的意图所在。 跟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小说也是没有定规的。宋尾的小说之所以受出版社追捧,受读者喜爱,就是因为他的独特性。宋尾不是重庆人,却在这20年里深耕重庆,谙熟了重庆的社会生活人文地理,除了悟性超群,他是把生活真正吃透玩透了,这才有了才情横溢的时刻。小说家就是生活的玩家。有位学者说过,能写大事件大历史的作家是大作家,但是能把小事件小人物写好写活深入人心的,才是作家里的佼佼者。我想,宋尾应该是这样的作家,期待他有一日如火山勃发如朝阳升起。 (作者系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