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周丁力:在山间吃素斋

2023-10-12 09:2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在山间吃素斋

文/周丁力


秋日空气爽朗、温度宜人,晴空与白云一起靓丽着。于是,在一个美好的上午,我们一行去到位于缙云山间由数个山头围成的景区。

此地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寺庙,坐落在一座小山峰的半山腰上。寺庙墙黄瓦青,檐飞门开,据说庙里有10来位僧人。节假日里人来人往的,寺中斋饭就渐渐地出了名。青弟因十分喜欢这里的环境与斋饭,曾多次带亲朋来这里。今日得闲,青弟特意邀请我们夫妇来吃。我虽然并不喜欢进庙烧香,但斋饭没吃过,加之青弟大力推荐,遂欣然来到这山清水秀之地。

这景区坐落在由四面小山头围成的一处“盆地”中,最低洼处铺开一片湖水。在我们围着莹莹如镜的湖水散步时,青弟介绍说,庙里中午11点半开饭。桌上三菜一汤,到访的客人按每人10元的标准交费,然后随意散座。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僧人或非僧人,都可以在同一张桌子上就餐。但膳堂有两条规矩,一是甑中米饭须待第一位僧人盛过第一碗后,客人才能端碗过去替自己盛饭;二是饭后由客人自行清洗使用过的碗筷并放回原处。对这些,我感到十分新鲜。

闲聊间,与我同行的夫人突然念起那首经她改过的著名童谣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碗好斋饭。从前有……”她念叨完毕,我们一起笑起来。

铛、铛、铛,吃饭的钟声敲响。循着钟声,我们拾级向寺中膳堂走去。说是膳堂,其实是一间光线不太明亮的四四方方的普通房间,里面放置着四四方方8张桌子。走近观望,桌上已经放着朴朴素素的3只土碗和1个土钵,其中盛有:清炒藕丁、清炒南瓜丝、清炒小白菜,以及没有油花的平菇豆腐汤。

这时饭甑已经揭开,有僧人已经在舀饭。未尝之前,我已经闻到弥散在房间里的十分熟悉的饭菜香味。这也难怪,据说这里使用的菜油正是吾辈小时候食用的未经精炼的土菜籽油,所煮稻米、所炒蔬菜皆为山中出产,也与我辈小时候食用的米、菜一样,都是未施过化肥农药的,烹炒方法还是与我小时候一样。人的鼻子与胃是有记忆的,我想,很多像我一样上了年龄的人喜欢这斋饭,主要原因大约在此。

因为不是节假日,客人不多。于是,在与邻座的几位僧人微笑、点头之后,我们就盛好饭,落座吃将起来。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之前的环湖走动,胃中已空。那一如儿时的甑子饭、米汤和少油且未放味精等调料的素菜十分可口,平时只吃一碗饭的我,竟然多吃了半碗。边吃边聊,另两人,年龄虽比我小几岁,但他们言谈中的感受与桌上的吃相与我是相同的。

在归去的车上,我感觉神清气爽。我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斋饭不过是些山野极寻常的饭菜,何以能获得众多人们的喜爱呢?温故?好奇?散心?或许都有。我想,对于像我们这样有些年纪的人来说,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对于现在年轻、年少的人来说,吃了太多的反季节蔬果,吃了太多的饲料喂养的猪、牛、羊的他们,一旦吃到山野之中,清净寺庙里清爽的斋饭,自然会品尝到新鲜、奇特、美妙的味道。更何况,此处山头上青翠的松林,自林间徐徐而来的清风、跳跃在湖面的阳光,愉快地散步等,都是好过任何调料的开胃品呵。

这样一想就产生了些许感叹:虽然当下的餐饮之物空前丰富,但生活在天地间,无论是饮食还是为人处世,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少一些油腻与调料?少一些奢侈与铺排?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接近一下自然,时不时地追求一下清淡与简素?

(作者供职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