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副刊 头条大赛(第20季)|罗邦万:山乡广播声声脆

2023-10-19 09:1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山乡广播声声脆

文/罗邦万


上世纪80、90年代,各地大力发展农村有线广播。我与农村有线广播有着不解之缘,她陪伴我度过了那些艰辛又难忘的岁月,留下了深深的广播情结。

1982年,我高考落榜后回到了江津马宗乡,成为一名十七岁的小农民,帮助父母干起了农活。我家的土墙瓦房坐落于一座叫东宝山的山脚下。山上有根大水泥电杆,上面挂着个大喇叭。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两个这样的高音喇叭。乡广播站除了定时转播中央、省市电台和县广播站节目外,也播放一些歌曲和乡政府的通知。

乡村有线广播每天开播和结束都有固定时间。乡广播站转播各台站的节目时间,每天也都是固定的。听广播的时间长了,从那熟悉的、或轻柔舒缓或悠扬婉转的开始曲,你就能知道是哪个台站的哪个节目了。勿需看钟看表,你就能从播出的节目知晓当时的大致时间了。县广播站节目是我非常喜爱的,因为说的大多是本县的事、身边的事和大家关心的事,听起来亲切又接地气。那时,县广播站自办节目有《江津新闻》《农民之友》《听众信箱》《音乐之声》《天气预报》等,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常常是一边在田间劳动一边听广播,感觉乐趣多多,时间也过得特别快。田间劳作的辛苦与疲惫在广播声中被渐渐忘却。久而久之,我对乡村广播产生了浓厚兴趣,产生了依恋。听广播成了我的一种爱好、一种生活习惯,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乡村有线广播,我有幸结识了各地农村的一些优秀人物,并成功引进了一些蔬菜和作物优良品种,获益匪浅。四川电台介绍四川省郫县先锋乡农村青年查文元选育的春不老萝卜,该萝卜细嫩化渣口感好,立春抽薹后仍不空心,很有食用及经济价值。我当即给查文元写了封信,表达了引种的想法。不久后,我便收到了他寄来的萝卜种子,而且分文未收。我当年种植后喜获成功,家人非常喜爱。我育种后免费向亲友和邻居赠送萝卜种子,让这个优良品种在咱当地遍地开花,大受欢迎。

听广播节目的时间久了,我心里便有了另外一种想法和冲动:广播节目里的新闻我也能写啊!我作为省重点中学毕业的高中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是不是也可以写写呢?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我说干就干。

二舅是我家邻居,他热爱农业科技,是生产队有名的广播迷。二舅家有块三亩多的大稻田,这块稻田比较冷浸,每年栽下的秧苗都会坐蔸,收成很差。他将从广播节目中学来的半旱式栽培技术运用于该稻田,实行埂上种稻、沟里养鱼,当年便取得稻、鱼双丰收,吸引了乡里不少群众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二舅还运用从广播节目中学到的种植及养殖技术,积极种植柑桔和桃李等果树,大力发展生猪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让一家人迅速脱贫致富,成为全乡最早的一批“万元户”。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吗?在那个炎热的夏夜,在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我忍受着高温煎熬和蚊虫叮咬,认真构思和写作。一篇千余字的新闻稿《广播迷致富记》就在那个夜晚诞生了。第二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把稿件装入信封,并在两个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上省电台和县广播站的地址、邮编。然后步行一小时来到乡邮政所,虔诚地用双手将两封满怀希望的信件,送入挂在门外的绿色邮箱里。

那以后的几天里,我天天都在热切地期盼着。大约四五天后,江津广播站《农民之友》节目在头条播出了这篇稿件。再过了几天,这篇稿件在四川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得以播出。我的名字和我写的新闻稿第一次上了县广播站和省电台,这让我欣喜万分。

首战告捷,信心倍增。从那以后,我就利用干农活和赶场的机会,注重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开始认真寻找新闻线索,并利用夜间在油灯下刻苦写作。我用手中的笔尽情讴歌农村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和新风尚,鞭笞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与不文明行为。投稿用稿多了,电台、广播站时常播报我的名字,我这个山乡“土记者”在四里八乡渐渐有了几分名气。一些亲友和认识的人也积极向我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儿、有趣事儿。我掌握的新闻线索和写作素材越来越多了,投稿渠道也越来越广了。我不光向省电台和县广播站投稿,也向中央电台和各级各类报刊投稿。在写稿投稿那十多年里,我每年用稿量都在百篇以上,年年被县广播局和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我还买来录音机搞起了现场录音报道。在那个年代,带录音机采访的,一般都是专业记者,在业余通讯员中实属罕见。于是,在县区乡的一些大型活动和重大事件现场,时常有我忙碌的身影。我采写制作的《山乡盼来幸福泉》《仁沱镇上歌声扬》《小岚垭乡正式成立》等一件件现场录音报道,被省市电台和县广播站采用。我采编播的《铁路治安》专题节目,在参加重庆市和四川省广播节目大赛中斩获了一等奖。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满头华发。当年的县广播站也早已升级为地市级广播电台,有了质的飞跃,上了新的台阶。后来,我也顺应改革大潮,离开家乡四处打拼、创业发展,并在重庆主城有了自己幸福温馨的新家。虽然我已有多年没有听到家乡的有线广播了,但对家乡有线广播的那份挚爱深情与怀念,永久地镌刻在了心里。

前几天我因事回了趟老家,但见高音喇叭仍旧高悬在东宝山山顶的电杆上。广播里正播放着江津电台的节目。那欢快悠扬的旋律和主持人磁性的嗓音,听起来还是那样的熟悉,还是那样的动听,还是那样令我激情澎湃……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