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中的街头 文/龙宇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雨雾濛濛中,我独行在北碚老城的巷子里,不禁又想起这首诗。 秋雨潇潇,笼罩着这座江城的繁华与喧嚣,将世界染成一片清幽的色彩。在这雨幕之下,我在老城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小幸福,它如同这丝丝细雨,润物无声,却又在生活的角落里悄然绽放。 我喜欢将自己一个人任性地丢弃在热闹的人群里,像一条灵活的鱼一样在人海之中穿行,让路人与自己擦肩而过,去努力虔诚地细细品读人世百态,去捕捉繁华喧闹中的那一丝最真切的宁静。那种宁静与城市的万千气象无关,想象着它超凡脱俗、宠辱不惊,如故乡大山深处的甘露,真正让人内心得以洗涤。昨天的温度还将近27度,怎么今天就突然降到了16度?这让我始料不及。走在这清静的小街,不经意间我打了一个寒颤。天空中淅淅沥沥的细雨依然是一丝不苟,毫不懈怠,或是寒意难堪的缘故,不到九点小商贩们便开始推着小车各自散去,开始把夜晚最原始的宁静归还给我,让我独自咀嚼、吞咽、消化。看着逐渐空荡明晰的解放路,我索性在一个小摊前被人遗忘的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在嘉陵江边去聆听此时此刻“润物细无声”的无声胜有声之音,仿佛“一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 昏暗的街灯渐渐地将小贩们忙碌而又错落有序的背影拉得老长老长,直至彻底消失。或许,每一次的出摊他们都满载而归,从小商贩的脸上能读出生活的安详与任劳任怨,没有华而不实的憧憬,也没有怨天尤人的叹息。如同老人与海的故事,每天都面对变化莫测的天气,每天都是未知的收获,但还是每天坚持着出海、撒网、收网,把对生活的信仰渐渐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我坐在街头的椅子上回忆着故乡的雨巷,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街边铺满了金黄的落叶。我在放学的雨中漫步,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秋末景象。这时,我的视线被一对母子吸引。母亲穿着黑色的雨衣,扎着马尾辫,她的脸庞柔和而慈祥。小男孩穿着蓝色的雨靴,手里拿着一把黄色的雨伞,他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雨越下越大,像是天空的倾诉,落在地上,打在他们的雨衣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母亲把男孩紧紧地裹在怀里,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摇曳,像是两个相互依靠的灵魂,坚韧而温暖。母亲伸出手,接住几滴雨水,那雨水在她的手中跳跃,像是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她轻轻地把男孩的小手拉过来,让他观察雨滴落在雨伞上的瞬间,那一刹那,水花飞溅,像是绽放的生命之花。男孩兴奋地数着,一、二、三……他的笑声在雨中回荡,像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音乐。 此时此刻的街头,格外的清静,连水珠从小叶榕、法国梧桐、黄葛树叶上滚落下来的声音都清晰可现。洗涤后的空气格外的清新,就像走进天然的氧吧,让人神清气爽。凉凉的,很舒服。 人、街、雨,此时此刻,我便幻想着自己是这一方之主,静静地享受。人生便是一场旅行,看沿途的风景,品人生的潮起潮落,一如这不期而至的秋雨朦胧,给你意外,也让你收获惊喜。 周围很静,时有灯光从广电大厦高楼窗子里泻出来,落到高大的梧桐树、小叶榕、黄葛树上,厚厚的叶片上涂了一层亮光。仔细看,光柱里的雨雾星子,斜斜地密织着,就像少年时代在学校的操场上冒雨看电影,窗子里晃动的人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还像皮影戏。 巷子一直通向嘉陵江边,缙云山上的塔顶亮着红光,江水缓慢地流淌,一片楼房高过树丛。山的暗影像一幅黑色的油画,平平仄仄,倒影在地面的水渍上,也挂在这个晚秋的天幕上。“巴山夜雨”的诗意立即从巷壁上凸凸凹凹地涌出来。 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小幸福。它不在金钱、地位、名誉之中,而是在平凡的生活里,在一场雨中,在一句温暖的话语里,在一个温暖的拥抱里。这种小幸福不言而喻,让人倍感珍惜。这些小幸福虽然微不足道,却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它们让我懂得感恩、知足和珍惜,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风雨,充满力量和勇气。 我坐在高架桥下的椅子上,现在的我没有父母在身边,我戴着耳机细细地听作家余秋雨写的诗《我在等你》:“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现在的我在慢慢地老去,在秋雨中我在等谁呢!? (作者供职于北碚区纪委)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