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鱼石情愫 文/王昌宁 很多人都知道,雨城雅安有“三雅”。然而,位于海子山下、周公河边的“望鱼石”却鲜为人知。传说这块神奇的石头,远看形似一只雄壮的猫,俯卧在周公河上游一处悬崖边,日夜守望着河里的雅鱼,由此而得名“望鱼石”。 据当地人讲,望鱼石是上天安放在此观望人间百姓生活冷暖的信物,那猫石守望着河里的鱼,说明老百姓有“鱼”,即年年有“余”,丰衣足食,上天就放心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古至今。 后来,望鱼石成了人们心中的寄托。据说,周边的老百姓,经常都要专门来看一看,拜一拜。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们,每次进藏,都要在望鱼石所在处歇一歇,看一看,以求得一路顺利平安。 其实,我与望鱼石是有一段情愫的。几十年前,我就听说过望鱼石。那是我当知青的时候,插队在雨城周公河中游的沙坪公社古家生产队,记得沿周公河往上游走就是大河、望鱼、严桥、晏场公社。每每出工的时候,田间地头,常听社员们说起望鱼石。我还记得,曾有社员邀约我去赶望鱼石的场,买几条雅鱼,回来打牙祭。由于当时不通车,全是走路去,我没应邀。现在回想起来,是一大遗憾!但那时我就已经知道望鱼石是周公河中上游一个比较闹热的集市,人们都喜欢到那里去赶场,做买卖,尤其爱去那里买雅鱼,因为那段周公河是雅鱼的原产地。 从远古走来,望鱼场、望鱼镇因望鱼石而得名,因望鱼石而兴旺。望鱼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因驿道而兴起,是南方丝绸之路、严道古道、茶马互市的驿站,是茶马古道进出成都的重要驿站,明末清初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业集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现在的望鱼镇,由原来的沙坪、大河、望鱼三个公社合并而成。我笑谈自己过去是沙坪的知青,现在应是望鱼的知青了。 走过岁月长河,经过历史打磨,望鱼古镇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古典美,古韵依然。从新街沿一百二十八步石梯而上至古镇老街,入口处有红军会址、望鱼石凉亭,既能供游人休憩、俯瞰山水古镇全貌,还能感受自然之美,回顾红军英勇善战的功绩。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路面上,环顾古街左右的古老建筑,它们曾经是衙门、银庄、当铺、药店、绣楼、客栈、饭馆、茶铺和戏台。走着、看着,一路欣赏着,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热闹老街画卷在脑际萦绕,望鱼古镇名副其实。 时代更迭,周公河奔流不息,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望鱼镇的一位领导告诉我,他们正以“文旅”为核心,突出一个“古”字,着力保持一个原汁原味的古镇。现已建成了“行云草舍书屋”,作为今后不断打造的样板,立足文化领先,从书本中读懂古镇,读懂发展。近两百平方米面积的“行云草舍书屋”建在望鱼石的石体之上,游人可在观景台上一睹望鱼石的原貌。书屋修旧如旧,别具一格,现藏书有六千余册。屋内宽敞明亮,整洁优雅,古朴大方,陈设摆放有序,环境静谧舒适,功能多样,是当地人和旅游者休憩、茶饮、读书、开会的好场所,为望鱼古镇增添了一缕现代文化气息。 望鱼镇的女镇长用纯正的雅安话介绍:“目前望鱼小学民俗酒店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将引发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依托海子山迁居和雅安至洪雅赵山公路的改善,望鱼镇的前景会更好!”从她的眼神里和接触她的同事们,我感受并看到了当代优秀青年为努力发展建设好一方水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幸福生活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人干出来的!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