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副刊 头条大赛(第20季)|杨智华:一碗面

2023-11-8 09:15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一碗面

文/杨智华


周六早晨去保养车,4S店离我几年前代职的单位不远,在那里工作的九个多月里,营区后门的一家面馆,味道我喜欢,常光临。

面馆位于与营区一墙之隔的农转非安置小区临街,出门右转百余米。店面不大,加上操作间二十来平方米,就餐区只摆得下不大的四张长方形桌,每桌坐四人都略显挤。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妻,女店家长得一张圆脸,肤色白净,时刻洋溢着笑容,负责掌勺煮面打佐料,手脚麻利;男人瘦小精干,话不多,负责端碗抹桌拖地等杂活。与他们交谈时,女人总是一脸灿烂,大大方方应和着对话,眼睛不大,但闪闪亮。男人则多是腼腆地笑,甚少开口。这样的小店在这么大的城市,实在微不足道。重庆人吃面,千人千味。记得刚报到,单位同事给我介绍邻近另一家面,我对比了下两家味道,还是觉得小夫妻这家更合我口味。他们家的面,辣椒鲜红,汤味鲜香,每次吃完后总还要喝几口汤,还要把余下的葱花用筷子一点点拣干净。九个月间,这家面馆成了我的第二食堂,代职结束临走前一天还专门去吃了一次,既是对熟悉味道的告别,也相当于是为一段难忘经历划上句号。离开这五年,由于与现工作地距离较远,再未去过。

早晨出发去4S店时,就默念着把早餐留着,去回味一下五年前的味道。按预约时间准时抵达,停好车,办好相关保养手续。淅淅沥沥下着雨,我找店员借了把伞,便沿着熟悉的道路朝面馆走去。路上,我还在想这么多年了,面馆会不会关了,或者换老板了,会不会白跑一趟。又想着反正路程不远,就算白跑也无所谓。当走完大路,走下一段小坡台阶,远远看见街道对面面馆门楣显目的红色牌匾,店内几张桌子旁均坐有人,我确定没有变化。三步并两步走进店里,果然,一切未曾改变,我一眼认出正忙碌着的老板娘,还是五年前的模样,脸上还是一副天然的浅浅笑容。她见有客人,抬起头。我点了面,告诉她我是老顾客,专程来的。她有些惊讶,认真辨认了一下,带着歉意地说,有点想不起了。我笑着回应没关系。这个结果完全预料得到,五年,不短的时间,从脑中消除一个普通熟人很容易。倒是在我进门时,遇到原单位一位已经退休的职工,他刚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我们的偶遇,让彼此都惊讶,抢着付面钱。我等着面,与老职工聊天。面来了,又边吃边聊。老板娘忙着活,不时打量我,应该是在努力想我到底是谁,这时她老公也从后厨走过来收拾旁边桌子。我说,“顾客记得老板很正常,老板记不得顾客也正常”。女人有些不好意思,脸略显红,说,“想起来了,有印象。”男人在我身旁弯着腰扫地,轻轻地笑,还是没有说话。

吃完面,与店主告别,与老职工握别。老职工说,周边就这家面最好吃。我说,好吃归好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又有机会来。

我爱吃面。实际上,在我的味觉记忆里,这家老板这家店,仅仅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碗面,已然成为我人生过往不可分割的部分。小时候,条件所限,一碗面算得上稀有之物,尤其街市上的臊子面,更是视若珍馐,几未尽兴过。长大后,到祁连山下以面为主食的河西走廊当兵。每月津贴几十块钱,只要有机会外出,一定要吃上一碗牛肉面。

1995年夏天,部队进入祁连山腹地驻训,机关、连队分散住在几个村里。房主腾出居中大间房,我们五个人,铺顺炕一字排开。我们去打饭时,就多带几份饭菜,回来送给房主。房主夫妻二人见此,也热情为我们擀面做拉条子。那是我第一次吃西北特色的拉条子,后来在新疆、陕西等地,吃过许多次,但再也没有吃出小夫妻那次的感觉了。

本世纪初,我在陕南的安康军分区工作。那时候,机关聚集十多个刚从军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我是朝气蓬勃队伍的其中一员。常常是晚上打一场篮球,再加班,零点之后三五人约着出去夜宵,而一般只去营门外汽车站门口的夜市,且只光顾一家两姐妹合开的炒面摊。姐姐四十多一点,妹妹年轻五六岁。说来奇怪,配菜一样,调料一样,手法一样,姐妹两人炒的就是比旁边其他摊位的味道好。有一次我去武汉出差,下午五点从汉口站出发,硬是站了八个小时火车,凌晨两点钟赶到姐妹摊,把晚餐留给了一盘炒面。后来去西安工作,再回到重庆,吃过许多家不同的炒面,姐妹二人炒的当排第一。留在安康的几位兄弟也是忠实拥趸,据说在我离开安康不久,他们就没见两姐妹了,是搬迁了地方,还是太辛苦不摆摊了,不得而知。如今他们偶尔也会约起去夜市,点上一份类似当年姐妹的炒面,然后拍照片发给我,共同忆一下当年。那是我们的青春。

爱上小面,是回重庆工作后。在解放碑工作居住那几年,我与几位同事每天早餐都是小面。常吃的小面店主也是女的,四十多岁。她实际连店都没有,就在新华路万吉广场边,撑一把大伞,摆上锅灶,两张简易桌凳,每天只从早上经营到下午两点。她老公偶尔来帮忙,喜欢与我们聊天。她家的面味道风格独特,也不知调料有些什么秘方。单位搬离解放碑后,就没机会吃了。

算起来,待过的地方十几处,每走一地,深与浅都有留在味蕾的味道。譬如每次回乡,都要去街头吃一碗猪肉臊子面,不管还是不是小时候的味道。现在每次回西安,再晚都要在家楼下一家主营泡馍的店要上一盘炒面,不在乎与安康姐妹炒出的有多大区别。简单的一碗面,有的还能找得到,有的就只有去记忆里回味了。

(作者单位:江北区人武部)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