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渡春秋 文/蔡有林 菊花绽放,桂蕊飘香。晚秋时节,我应邀来到大渡口区义渡古镇一游。这天细雨蒙蒙,下了车,我打着伞来到渡口的待渡亭。待渡亭居高临下,只见烟雨中波平水阔的江面,横跨大江的钢管斜拉大桥,两岸的青山、绿野、高楼。已停渡的渡口,显得格外的静谧和安详。古渡口解说员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义渡的由来,在义渡口演绎的铁血西迁、抗战抢渡、保卫重钢、钢铁献国、环保迁厂、美德公园等等,让义渡口的春夏秋冬,在我们的眼前一一呈现出来。 大渡口原叫马桑溪渡口,因有马桑溪水在此汇入长江而得名。这里江水平缓,自古以来,两岸百姓选择在此渡江。明朝起,有人义务摆渡。到了清朝,渡江人员增多,有爱心绅士,买了几只船请人在此义务摆渡,方便两岸百姓及商客渡江。渡江的人越来越多,在渡口待渡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建起了场镇,这个行大义的渡口,便被更名为大义渡口,简称大渡口。后来,重钢建在附近,因重钢而建了区,取名大渡口区。我看着雨雾中已经停用的渡口,仿佛看到,挑箩背筐的人,成群结队地上船、下船;还有的人,赶着骡马,登上了大船。突然,有一位妇女哭喊着“我要上船,救救我的孩子!”已开出的小船马上返回,一位年轻小伙子和几个姑娘即刻跳下小船,把抱着孩子的妇女扶着上小船。因为超载,年轻的小伙留在渡口,等待下一只渡船。 时光流转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武汉汉阳铁厂西迁大渡口,在大渡口炼钢、造枪炮支援前线战士抗战。抗战期间,爱国商人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大部分运送汉阳铁厂设备、炼钢铁用的矿石和煤炭、出川抗敌战士的任务。我仿佛看见,成串相连的船只,在夜色和江雾的掩护下,在大渡口停靠卸载煤和矿石;成串相连的船只,载着掩蔽的枪炮、热血奔涌的战士,在渡口起锚,运送到抗战前线。大渡口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运送军用物资、战士,一直战斗到日本投降,迎来了全民庆祝抗战胜利的大喜日子!大渡口,为民族大义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时光流转到重庆解放的前夜。国民党军队溃逃重庆前,曾企图将重钢炸毁。经过中共地下组织的动员,18位重钢工人,以生命护厂,把炸药全部转移出厂,从大渡口运往远处,使国民党军队炸厂计划落空。重钢被保存了下来,这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度过了被毁灭的劫难。 时光流转到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在轰隆隆的爆破声中开建。重钢,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根铁轨,铺出了蜿蜒千里的成渝铁路。此后,重钢创造了中国炼钢史上数十个第一! 时光流转到新的时代,重钢实行了环保升级搬迁,搬出了大渡口。大渡口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提出了“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的新的奋斗目标。经过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中华美德公园等众多公园,十年再造了一个公园式的、生态环保的崭新的大渡口。在中华美德公园里,有一个王红旭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型雕像。这个故事,在大渡口广为流传。大渡口的志愿服务队伍,“感动义渡人物”“重庆好人”“中国好人”,如春笋般不断涌现。 古渡口的雨停了,我收回了回望大渡口历史的思绪,走下了待渡亭。此时,我整理了一下思绪,禁不住赋诗一首,记录下这一个个难以忘怀的义渡春秋—— 马桑溪水汇长江,滚滚波涛浓雾茫。 几叶小舟承大义,千只重载救危亡。 钢花飞起军威壮,铁轨铺开志气扬。 艺术港湾藏美梦,美德高洁意轩昂。 (作者系永川区作协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