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寻城记 |游玩缙云山 别忘八角井

2023-11-9 12:05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南瓜石栏杆柱


八角井井水泡茶


鹅掌楸的树影和缙云山的白云倒映在八角井中


八角井中的小鱼


在八角井旁冲洗小圆砚


传言,宋时状元冯时行在缙云读书时,常到一个“洗墨池”洗砚,用这里的水洗砚台,会中状元?11月6日,重庆晚报记者携文房四宝,背着包就兴冲冲上了缙云山,找到那个神奇的地方……

古井有小鱼

到了狮子峰的停车场,下车就碰巧遇到工作人员李老师,便询问怎么能找到八角井?

李老师看着记者带了一个空瓶子,好奇问:“你来打井水吗?这井水里面有鱼,现在的原住民都不用来饮用。”

李老师还劝说,附近有很多山泉水,可以去接山泉水。

见记者“我意已决”,便好心指路。顺着李老师的指示,记者很快找到了传说中的八角井。

缙云山八角井,位于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缙云寺西北100米,是北碚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文物打卡点,年代定为清(公元1644-1911年)。

八角井就石地凿成,为八角造型,直径约4.7米,深10余米,占地面积约8.5平方米。

井边有石碑一座,上书“八角井”三个字。据附近的标识牌介绍,此石碑为1990年周云泉所题。

碑旁有石梯,原可下井取水。但担心游客安全,目前已加铁锁链拦了一下,提醒大家在井边注意安全。

井上石栏系1953年砌成,石栏上的部分装饰为1958年维修后砌上。绕井一匝,发现井边装饰石栏杆柱有八个,共四对。

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甘信荣老师说:“石围栏柱上的四个图,在民间都有非常吉祥的象征寓意:莲花高洁清廉、石鼓辟邪化灾、南瓜福运绵长,八角棱富贵长寿。八角形,是由两个四边形组成,象征‘天’与‘地’,而组合的八角形若‘天’与‘地’结合,有四平八稳、天人合一的寓意。关于八角井的传说,得提到一个重庆名人——宋时状元冯时行,他曾在此读书时,常到池边洗墨,故又称‘洗墨池’。”

只见八角井井水澄碧,仿若寒泉,纤尘不染。有百尺鹅掌楸,可照见它的靓影。又有缙云山之云气倒映,古井中天光云影供徘徊,实乃“古镜”。

再绕井一匝,记者才在石梯入水处,看到一些小小的鱼,因天气晴朗,井面反光,不细看,还真看不见这些小精灵。

朝汲水花清

在井边,记者遇到很多来此参观打卡的游客。比如从四川德阳赶过来的黄坤友,他说:“我从网上看推荐,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先到八角井,再上狮子峰……”

在井边,记者也遇到不少来附近逛的本地居民,多在此游山、摆龙门阵。比如当地人吴迪和小谢夫妇。

吴迪说:“我是地道的本地人,父母、爷爷都在缙云山生活。别看我是‘90后’,今年30岁了。二十多年前,我才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常带我到八角井附近玩。‘朝汲水花清,暮汲水花冷’,小时候,家中大人一大早会来这八角井中打井水回家饮用,早上的井水最新鲜、甘甜、洁净。”

这井水能吃?吴迪反问:“当然,鱼都能吃,人怎么不能吃?井水冬暖夏凉,回去烧开后饮用。记得小时候,八角井附近都是路,没有现在修得好。很多阿姨和叔叔都会坐车来八角井挑井水。井水是甜的、活的,井水一年中,有升有降,常年不涸。现在感觉古井无波,去年天干也没有降落,感觉没有怎么升降了。如今大部分本地人会选择在附近取山泉水喝,不怎么来打井水。井水中自然生长的小鱼儿们也更自由些。现在缙云山狮子峰最有名就是来这里打卡看日出、云海与夕阳,其实,冬天下雪时,八角井白雪皑皑,井在雪中静谧无声,是最漂亮的。若今年冬天下雪,有机会你一定要来看看。”

记者用空矿泉水瓶打起一瓶井水,在旁边清洗带来的小圆砚,发现井水比较凉。后面想着既然能吃,便将剩下半瓶水带回家中。记者将井水澄清一段时间后再烧开,果然甘甜。后泡老鹰茶,茶汤香柔,亦如古井醇美。

他可曾用过?

饮茶毕,忽然想起,“井”为何物?平底凿凹,地下涌泉者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是生命之源。方以智,圆以神。

饮水不忘掘井人,八角井以状元出名。那宋代的人,怎么能用清代的井?

住在北碚的古籍修复师韩旭介绍:

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人称缙云先生。

冯时行是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生活在两宋交接的年代。那时除了奸臣秦桧,还有众多的文坛大咖,如欧阳修、李清照、王安石、辛弃疾、苏轼、陆游等。

冯时行在宋徽宗宣和六年荣登进士第一,历任县丞、左朝奉议郎等职务。后因力主抗金,为秦桧所恶,被陷害弹劾。和岳飞一样,都是给“莫须有”的罪名。于是,他弃官回缙云,教书育人,“坐废”近十八年。直到秦桧病死,他又东山再起,重返官场,任成都府路提刑。他为官廉正,著书立说,忠义之气隐然可见,如《缙云山文集》《易论》。

八角井,名字也可能是来源于古时的八角池。宋代时那里应该就有古井,清代时重新在原井处重修启用。

据上世纪80年代的书记载:八角池,在缙云山西侧,距缙云寺约10公里,为洼地。因四周有八个山堡,八个垭口而得名。又说,八角池因古代此地有远近驰名的八角鹿寺庙而得名(今不存)。相传每隔600年,八角池中都要开一朵大莲花。

旧《巴县志》云:八角池在缙云山上,相传有龙甚灵,又名龙王塘。明万历时封龙为康济侯,土人遇旱,祷雨辄应。其上常有云气荫之。

据《重庆府舆地》记载:璧山陆氏读书岩在狮子峰八角池,状元乡碑(今不存)在冯时行故里——缙云山下五里梁滩坝内。

记者翻阅冯时行至今还流传的《缙云山文集》,看他文采斐然,看他忧国忧民,看他喜明通纸、乐昌墨、南浦石、固陵茶……看他诗词中,提到井的有这首:

《寓栖隐者僧舍读书》

宋·冯时行

茅竹无钱结翠霞,归来栖止梵王家。

夜窗听雨翻书叶,晓研凌霜注井花。

已隔朱楼安管钥,独寻碧磵问津涯。

芦帘纸帐门如水,兀坐蒲团事不赊。

“夜窗听雨翻书叶,晓研凌霜注井花。”这里面的井花,应该就是指井花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水部》中提到了“天之水”十三种,“地之水”三十种。井花水,乃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清冽异常,水质极佳,可治热解烦。

1163年,经历靖康之耻,矢志不渝坚持抗金又忧国爱民的冯时行,逝世于雅州(今雅安)任上,时年63岁。他去世后,被追为“古城侯”,初葬雅州古城,后移葬巴县鱼嘴沱(今江北区鱼嘴镇)。

860年后,有幸听闻“古城侯”那么多的故事。不知年少在缙云读书时的冯时行,还是回乡培养人才的冯时行,是否用了八角井的水研墨、洗砚?我们如今用井水洗砚是不是真能中状元?他的精神,如同缙云的风云,已经留在古井中。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