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父与子 两代城市美化师的坚守与创新

2023-11-14 10:1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长江大桥,“春夏秋冬”雕塑以“飞天”形态,矗立桥头39载,诠释人生四季,也成为一代代重庆人心中的地标;5公里开外,同样坐落于长江之滨的雅巴洞江滩公园,千米生态文化壁画长卷,沿长江护壁徐徐展开,为重庆人奉上文化艺术盛宴。

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公共艺术项目,凝聚着一对父子的创作心血——88岁的王官乙和56岁的王松。

王官乙(左)和王松


近日,重庆市正式入选2023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让无数重庆人为之骄傲与自豪。重庆这张世界级名片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坚守与创新?11月9日,重庆晚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这两代城市美化师的家中,探寻答案。

王官乙父子说,他们的答案只是小小缩影——把设计融入城市发展方方面面的重庆,无数城市美化师正全力以赴,他们紧跟时代步伐,以匠心为笔,书写着这份关于城市美学的答卷。

王官乙篇

“春夏秋冬”背后,藏着雕塑家们五年的创作心血

几十套方案、上百个小样

王官乙,88岁,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客厅里,放满了他亲手制作的雕塑小稿。而与之等比例放大的城市雕塑,则遍布在重庆的桥头、街心、公园、街道、场馆等地方。

王官乙精神矍铄,说话节奏虽慢,但条理、逻辑极为清晰。他第一件说起的城市雕塑作品,是如今矗立在长江大桥桥头的“春夏秋冬”。

1979年初,重庆市政府提出,要在正在修建的长江大桥南北桥头树立4座能展现重庆新风貌的艺术雕塑。

王官乙说,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艺术家们得知这个消息都十分激动,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希望能创作出打破陈规俗套、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

接下来,王官乙和雕塑艺术家们成立的设计小组,共设计了几十套方案,做了上百个小样。

设计出了“风雨雷电”“江河湖海”“工、农、兵、知识分子”等各种主题的设计稿。“这当中也有一些老姿态雕塑,比如前腿弓、后腿绷、挥手往前冲的构图形象,这种我们都直接否决,太缺乏新意。”王官乙微微皱眉,似在共情当时创作时的纠结。

借用四季拟人的巧思

最终,雕塑家叶毓山的“春夏秋冬”设计稿让人眼前一亮。这组作品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飞天”构图形式,借用四季拟人的巧思,表现人生四季。


王官乙翻出“春夏秋冬”雕塑的照片,如数家珍般地说起它们的寓意:“春”是一个散花的少女,象征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夏”是一个与浪花搏击的青年,象征朝气蓬勃、激流勇进;“秋”是一个扛着麦穗的妇女,象征勤奋劳作、喜获丰收;冬是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象征志在千里、不畏严寒。

在“冬”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王官乙的巧思妙想:取消肩上的猎鹰和手提的狐狸,和原作者研究将狩猎改为“不畏严寒志在千里”的气概,并在人物脚下设计了青松雕饰来呼应主题。

雕塑引发的风波

“设计初稿确定了,我们却陷入担忧中。”王官乙说,在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中,设计小组在报纸上选登了“春”和“秋”雕塑的设计稿,阐述了雕塑的寓意,并且着重强调“雕塑有丝带遮挡,是健康向上的”。即便如此,设计方案公布后,依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

反对的声音认为“雕塑没穿衣服,只有飘带太过前卫”,甚至有南坪的护士联名写信给王官乙,质问为何要制作女性裸体雕像……支持的声音也有,认为雕塑设计能彰显山城的朝气与创新精神。

争议之后,雕塑设计组只能紧急从北京请来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中国雕塑界泰斗刘开渠、著名批评家王朝闻等文艺界专家商讨对策。

“专家们劝我们做一些妥协,加一点点衣服。”王官乙回忆,在不影响主题构思、人物动态的情况下,设计小组通过在袖口、衣领和其他地方增添衣纹的方式,为雕塑穿上了薄衣,终于获得通过。

诠释城市的多元记忆

1984年9月26日,经过五年多的艰苦打造,四座由铝合金浇铸而成的“春夏秋冬”艺术雕塑在重庆长江大桥正式落成,并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2019年,“春夏秋冬”入选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时隔数十载,再回忆“春夏秋冬”的曲折经历,王官乙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意识转变的必然阶段,“长江大桥桥头雕塑的争论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对人体艺术从愕然、批判到理解和接纳,中国人的思想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

除了“春夏秋冬”这种集体创作,王官乙个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城市雕塑。它们生根在城市各个角落,诠释着城市的多元记忆——

歌乐山红岩联线的“小萝卜头”铜像,他手持一本书,坐在一块岩石之上,眼中饱含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渴盼;

“小萝卜头”铜像


云阳张飞庙里的“张飞”铜像,眼如铜铃、不怒自威;

北碚缙云山的“缙云女神”,汉白玉石雕琢而成,飘逸灵动、饱含国风韵味……

王松篇

从父子共创作品中受益,在独立项目中创新

“要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65后”的王松,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教师。同为美术从业者,他和父亲王官乙一样,倾注了无数心血在城市美化工作当中。

王松与城市美化初结缘时,和父亲有过几个共创作品,令他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2007年,王松接到了“茶园标志雕塑”的项目设计邀请,他便和父亲开启了共创。在王官乙的主导下,父子俩共同制作了11件小稿,又精选了4件打印出来,请当地群众提意见。

雕塑安装过程正值山城的盛夏,王官乙带着王松一起,坚持每天都去现场,迎着烈日,与工人们一起商量、沟通安装的方式方法等。最终,这个20多米高、不锈钢钛金材质的茶叶样式的城市雕塑完美落成,成为广受美誉的地标雕塑。

涂山氏雕塑


“还有南山上的涂山氏雕塑,也是我们父子共创的。”王松说,父亲当时负责雕塑设计工作。为了做好这个雕塑,父亲遍寻文集查阅资料,还跑遍了重庆的各大档案馆,以考究涂山氏的发饰、服饰、动作等。

“要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王松说,父亲当年的这句话,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赋予文旅商“新生”动能

近些年来,王松多次担任项目组长、负责人,带领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实施城市更新项目。

比如南岸区长江村片区的改造,王松带领团队充分挖掘长江电工厂及长江村的历史文脉,结合绿色环保和废旧物再生的理念,赋予原长江电工厂废弃设备新的“使命”——用淘来的废弃零件,打造秋千、座椅、花盆等城市小品,让其得以用低成本打造成高质量、有情怀、有特色的文化小区。

再比如2021年6月开始打造的“超级80街”,王松带领团队入户走访调查2100余户居民,组织院坝会23次,广泛收集居民需求清单共300余条改造意见并进行梳理和针对性设计与优化。

打造过程中,在凸显“上世纪80年代”建筑风貌和肌理的同时,保留原有的文化+旅游+商业的尺度,形成时光切片般特色文创街区,赋予文旅商“新生”动能。

2023年1月,“超级80街”入选全国首批百强示范项目。

王松带队打造的项目还有很多,如雅巴洞江滩公园、龙门浩老街、龙门路等。如今,每一处都成了广受市民、游客好评的“网红”景点和城市新名片。

现代公共艺术作品《迎宾兔姐姐》

龙门路街区居民活动小广场改造后实景照


父与子·同题问答——

时代特点

记者:能否归纳总结一下,你们进行城市美化的时代特点?

王官乙:以前,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城市雕塑往往矗立于城市醒目位置,具有地标作用。因此,它们既要大气恢宏,也要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空间,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王松:相比父亲,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是更加幸运的,我们可以作为的面更广、更开阔——如今的城市美化,已经是一个包括创意、设计、公共艺术、城乡建筑在内的“大美术”概念。我们可以将艺术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营造文旅商环境,烘托文化氛围,丰富城市功能。

传承

记者:在实施城市美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是不会变的,或者说是会一直传承的?

王官乙:我认为是那份精益求精的匠心。就像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张飞雕像时,我白天就在张飞庙里反复揣摩张飞的神态和动作,并且到当地村民中间调查群众对张飞的理解。只有经过大量调研,完全沉下来创作,才能做出好的艺术作品。还有就是要注重百姓的声音,要“接地气”,做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王松:我非常同意父亲的观念,匠心是每一位城市美化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在我打造“超级80街”的过程中,多次将城市小品一比一地3D打印出来,请当地群众观赏并提意见;我在打造雅巴洞江滩公园的“长江诗词书法长轴”时,也曾自掏腰包,按照实景尺寸一比一地把画作打印在广告布上,并将其挂在护壁上,通过近看、远眺等方式反复推敲和“挑刺”。我们团队还多次记录前来观赏的市民的意见。

创新

记者:时代进步,城市美化的创新脚步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官乙:王松每一处带队打造的项目完工后,我都去实地看过,很是感慨。我认为他最值得点赞的是紧跟时代步伐以及创新精神。城市美化已不仅仅是艺术品的展示空间,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化和多重意义。

王松:我认为,“把艺术作品功能化,把公共设施艺术化”是现在的城市更新的重点。艺术创作的根基是深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原本的地域,蜕变为有生活、有记忆、有历史、有趣味的新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环境美化、经济发展、人气聚集、新业态繁荣、城市界面提升带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为受访者图)


编辑:张亚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