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寻城记|你瞧这把书刀像不像“橡皮擦”?

2023-12-12 10:17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12月初,经好几位快乐观展的老师们推荐,重庆晚报记者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打卡了《丹函萃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藏古籍文献展》(将持续至2024年2月25日)。此行,又涨了哪些知识呢?

从“擦”到“裁”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这样一把标注清代的象牙书刀。

它通体淡黄,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细长,优雅,亲切,充满诗意。刀身素雅,未雕纹饰,刀柄刻有两只相对站立的白鹭,刀首刻有莲花,有“路路连发”的美意,充满古趣。

记者咨询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回复说因为是临展,所以没有专业导游,只有问问志愿者有没有知道并愿意讲述的。

记者请博物馆志愿者陈昉老师咨询相关解说老师,她回复说:“我是通过其他志愿者了解到的,那把书刀是清代象牙书刀,不知道收藏者,也不知道雕刻者,不知道它隐藏的故事。虽然有些遗憾,但博物馆中有相关的视频简介,或许可以看看有没有答案。此外,还有那个玻璃瓶里的木简,据说是首次展出,一眼千年,非常值得打卡。”

在展厅,记者看到有视频循环播放。来新夏先生在视频里讲述简的起源和考古成果等,记者似乎找到一些答案。

来新夏先生(1923-2014)是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文献学家,他的讲解很通俗易懂。他说,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简牍是先辈们写字的重要载体,简细牍宽,可以用竹制,可以用木制。册,就是用韦将简牍编成的。韦,是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韦”,熟牛皮制成的牛皮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现在书写发生笔误时,可以用橡皮或涂改液抹掉。但古人怎么办?只能用削刀将错字从简牍上削去,重新再写。汉字中的“删”,在册的右边,就是一把“刀”,就是书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君子武备”的说法,文人自然也有文人的书刀,书刀,是古人随身携带的文房重宝之一。

大家瞧这东汉的讲学画像砖,那位凝神听课的贤者,就头戴进贤冠,手捧简牍,腰佩一把书刀。书刀上的环形把手,正是为了便于随身携带,悬挂在腰上。

据先秦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载,古代书刀大都以一尺为标准。所以书刀又称“尺刀”,材质有铜、铁等。

书刀源头至少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秦汉时期,读书人及官吏因常随身携带笔和刀,因此古代文职官员有“刀笔吏”的别称。唐代诗人张祜《从军行》中,有诗句:“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就提到了刀笔吏。后世则喜欢用“刀笔精通”来赞文章写得好的人。

在考古中,书刀常与笔砚简牍等文房用具同时出土。

书刀起先多是用青铜制作的,到了汉代,流行佩书刀,大部分书刀都是铁制。之前震惊世界的西汉海昏侯墓中,铁制书刀就是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的随葬品。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的棺材中,也出土了用丝绢包裹的铁书刀,足可见其被珍爱的程度……

而这清代的象牙书刀,还能削竹简吗?

藏书爱好者张南老师说:

“纸张和雕版印刷风行之后,书刀脱离了削竹子的‘橡皮擦’功能,往审美和日常把玩靠拢。我现在也还用书刀,因为我喜欢收藏毛边本的书。为了保护大象,2017年12月3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和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从此,买卖象牙都是违法行为。所以象牙书签肯定没有,如今大家常用的是木、竹、骨、石、玉和金属等常见材料制作书刀。个人比较喜欢木制书刀,裁毛边纸的书籍,更有感觉。”

记者回首再去看了看那把清代的象牙书刀和汉代画像砖上的书刀,似乎还能感悟到千百年来那些文人纵横青简、刻写前尘,或淡泊清逸,或沉静儒雅,或古韵幽幽的身影,想必旷古绝唱不绝,而今和未来,亦会迎后来者。

生生不息

同样参观过这次临展的韩旭老师,就说除了书刀,更重要的是书,不要错过。毕竟,典籍是中华文明之火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古籍修复师韩旭老师说:

“这次古籍文献展名曰:丹函萃蕴。这个词汇来自‘丹函萃蕴,楮墨留香’一句,这八个字是古籍展中屡次使用的。本次三峡博物馆取其前四字,亦足以表达本次所展乃古籍所属。

‘丹函’指的是古代书籍的封皮,一般用红色丹砂制作,象征着书籍中蕴含的智慧和知识。‘萃蕴’则表示书籍中所包含的精华和内涵。

古籍展品中,李文衡先生捐赠给重图的部分珍本,如元刻本《纂图互注荀子》、明刻本《诚斋先生易传》等,非常值得细看。

建国之初,先后有四川傅增湘、天津李文衡等藏书大家向重图直接或间接捐赠了大量古籍珍本。

李文衡先生将44000余册古籍捐赠给了重庆图书馆。这一捐赠,奠定了该馆的古籍收藏基础。

傅增湘先生私藏的100多份清朝四川才子的殿试试卷,现已成为重庆图书馆的一大特色藏品。这是地方特有文献的一个代表,为研究清代四川地区的科举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纸质资料。

此外,在展中还有18张小签,黄红白三种底色,标志时间为民国,图文精美,细瞧也是一种惊喜。”

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展示的书签确实可爱:有的上面有双鹿,有的画蝴蝶,有的描寿星,有的印爵杯……很是古雅有趣。

据悉,书签是伴随古代卷轴装书而来的,为了区别简牍内容和取阅方便而生。书签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牙黎,即象牙制成的书签。再后来,卷轴的简牍改成了折装的纸本书籍,就变薄了,有的用骨片、木片或者绫绢和纸板制成,变成我们现在常见的,夹在书内的书签。

《荀子·劝学》中有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提醒大家多看书,做学问要有恒心。唐代杜甫就爱看书,还曾写:“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这让人浮想联翩。杜甫当时看的什么书,用的书签是什么材质,上面有什么花纹,还可以反射柔光吗?

哇,虽然是小小的书签,也是穿越在书中的小精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呢。未来,又有谁将翻阅,指纹交叠,去见证薪火相传呢?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