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挠的开山人物群像——电影《开山人》观后 文/罗毅 实话实说,走进影院观看重庆电影集团出品的《开山人》之前,我有两个担忧。一是从海报得知,影片取材于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农民的脱贫攻坚故事。而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时代楷模”毛相林带领乡亲不向命运低头,在崇山峻岭间七年艰苦修路8公里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而且,有幸当面聆听过毛支书和他的团队的巡回演讲,对三峡巫山深处诞生的这一英雄群体,有过比较直观的学习了解,就担心影片能不能“抓人吸睛”。二是欣赏过经典话剧《红旗渠》。对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战旱魃、太行山上十年凿“天河”引水的故事,早已熟谙于心。一个修渠,一个筑路,都是悬崖绝壁间开山打石,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故事情节会不会雷同? 随着电影镜头的更迭和电影语言的运用,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影片非新闻纪录片,也不是舞台上字正腔圆的话剧。取材于身边人、身边事的电影,没有囿于真人真事的束缚。创作者从实际出发,紧贴现实接地气,聚焦脱贫攻坚宏大场景,故事大视角,叙事小切口。从大山深处破败教室里孩子们朗读“愚公移山”始,引领观众走进重重大山阻隔中的夏庄。围绕一个“修路”主题,既交待故事背景,又制造悬念冲突,通过“招工”“投票”“分队”“凿岩”等一个个真实可信的细节,塑造出一众性格鲜明的开山人物群象。观影毕,仅就两段让我这个普通观众百感交集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桥段,一吐为快。 其一,影片初始,陈茂才老婆因难产而送医院。瓢泼大雨中的村民,抬着产妇翻越断头崖,既展示穷山恶水给人带来的艰辛苦难,也为毛永福等人下定决心修路、修路过程中陈茂才坠崖牺牲作铺垫。很快,施工开始了,爆破声中,山崩地裂,陈茂才随着飞石坠崖……焚化纸钱的人群中,一支抬棺队伍突然出现——百发苍苍的奶奶欲哭无泪,将自己准备百年后的寿材赠与年轻的牺牲者。白发人送黑发人,最是人间伤心事。村支书毛永福和驻村干部方大学面对老人的义举,双膝下跪,涕泗横流,顿时揪动万人心。 其二,因竞选村主任而“分道”的毛永福与黄祥基兄弟俩,是影片的不二主角。作为村支书的毛永福“毛大胆”,敢于担当,带领乡亲们向贫困宣战,挖山不止、筑路山崖的意志感天动地。被毛永福称为“黄老二”的黄祥基,头脑活泛,既是懂测绘、会道路施工的技术能手,也是长期在外打工挣钱的一把好手。当闻讯陈茂才修路坠崖牺牲的消息后,黄祥基立即带着他的工友和先进的凿岩机、攀登绳返回村子,加入修路大军,用科学的施工技艺,助力道路向前延伸。当鸡冠梁山崖塌方将毛、黄二人埋入爆破药洞后,生死攸关面前,两位汉子用近似戏谑的口吻互吐心声,笑逢一笑泯“恩仇”。 出人意料的是,经人施救,毛、黄二人从封堵的爆破药洞中顺利走出,向外悬索求生,而吊着黄祥基的绳索突然断裂。而在对面山崖上担任施工观察员的黄祥基父亲,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坠向万丈深渊……儿子如秋叶飘零,飞向大地;白发老父万般无奈,仅剩下捶胸顿足。无声的慢镜头,恰是一枚威力巨大的催泪弹,让人破防。 我的担忧不再。《开山人》匠心独运,竟让我老泪纵横。感谢编导,致敬演职员。 “大人们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努力读书为夏庄明天”。孩子们的读书声,声震屋瓦。时空轮回,当年为修路“一人投三票”的小女孩莉莉,长成为端庄大方的美术老师,领着学生来到家乡写生。面对山水间九曲回肠直入云端的天路,影片《开山人》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经过数代人的拼搏努力,“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正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写照,是不屈不挠巴渝人文精神的传承。 (作者系重庆市金融作协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