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副刊 头条大赛(第21季)|倪红艳:秦腔里的乡音

2024-1-8 09:1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秦腔里的乡音

文/倪红艳


父亲仍然抱着“戏匣子”在阳台上听戏。太阳很暖,父亲愉悦享受的表情,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从千里之外的关中大地来忠州我家,他的秦腔,一定是要带上的。

我也是喜欢秦腔的,只是对秦腔的喜爱是一种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旋律,要叫我说爱秦腔什么,或者秦腔是什么,我一样也答不上来,甚至让我讲一个完整的本戏我也不一定能讲出来。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秦腔的喜爱,只要听到秦腔的旋律,情绪不由自主地高涨起来,生出无端的愉悦,甚至还能跟着唱上一两段戏文。我想这与我小时候经常看秦腔是不无关系的。

在陕西,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孩子,可以说是伴随着秦腔长大的。那时候的乡村文化生活,除过偶尔看几场电影外,就数一年数次的秦腔演出了,我们叫唱戏。唱戏最多的时节当数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伏天的六月七月。一个村子唱戏,十里八乡都会有布告提前贴出来。即使没有布告,消息也会长了翅膀一样飞去方圆几十里,大抵秦腔的魅力也由此可见。

乡村的秦腔演出,都是有讲究的。记忆中,家乡一年一度的“清明会”尤为出名,每年正月或者二月演出。至于为什么叫“清明会”我一直没闹明白,后来听老一辈说应该叫“青苗会”,这倒是可以解释得通了。“清明会”由几个相邻的村庄轮流承办。孩子们是兴奋无比的,跑进跑出看热闹——在刚搭建的戏台子上蹦跳,到临时修建的大灶上蹭吃蹭喝,偶尔会安静地趴在桌子旁看大队文书写戏报。一场“清明会”一般三天四夜,第一天晚上“挂灯”开唱。秦腔开唱后,热闹是无与伦比的。十几个村庄的乡亲们在戏场聚会,戏场上必定是人山人海。来得早的在前面占了好位子,或坐在凳子上,或捡几块砖头当凳子;来得晚的,或站在戏场后面踮着脚仰着脑袋从人缝里往台上瞅,或站在高凳上居高临下看。戏场的秩序是自发形成的,一般情况下都会安安稳稳地看完整场戏。也有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这时就会有专门维护秩序的大汉跳出来,如贾平凹在《秦腔》中写的那样“此时便拿了枝条儿,哪里人挤,哪里打去,如凶神恶煞一般。”

孩子们是不专注看戏的,只在戏场跑来跑去看热闹。先是在卖各种吃食的摊位前徘徊,油糕、油饼、粽子、麻花、面皮、豆腐脑……样样看着垂涎欲滴,终究“囊中羞涩”流着口水离开。又跑到卖杂耍的摊子前东瞅西瞧,拿起一个个杂耍把玩,直到卖杂耍的不乐意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台上的秦腔唱得正欢,戏声通过扩音器在整个塬上回荡,虽然不能激起孩子们看戏的欲望,却觉得很舒畅,于是继续在戏场荡来荡去。荡得实在无聊了,便跑到戏台子的后面,钻进幕布看后台的演员画脸穿戏服。近距离地看着演员梳妆打扮,对他们是充满了羡慕的,觉得他们是那样的荣耀。有些脾气好的演员,会对着我们微笑,或者伸手摸摸我们的小脑袋。倘若遇到脾气倔的后台管理人员,就会被轰出来,作鸟兽散。于是又钻到了前台侧面拉板胡敲锣鼓的乐队后边,瞅瞅拉板胡的,瞧瞧打锣鼓的,看看敲扁鼓的。再看那台上唱戏的,一抬手一投足都在眼前,甩袖舞出的风、踩台弄出的响声,一清二楚,感觉比在前台看戏有趣多了。

清明会的高潮在于社火队的巡游。马社火、柳木腿、车社火……都是各个演员扮成不同时代的人物,画着脸,穿着戏服,或骑马、或坐车、或踩着柳木腿绕戏场游行。社火游行时,戏场便沸腾起来了,铿铿锵锵的锣鼓,咿咿呀呀的秦腔混成一片,耳朵听着,眼睛看着,不必分辨什么,只需感受这热闹便是。

白天看戏是小孩子和亲戚们的事,主人家是没有多少时间看戏的,趁亲戚们看戏的时间,主人家得准备招待亲戚的饭菜。平时再怎么节俭,唱戏这几天一定吃得跟过年一样,凉菜、热菜、臊子面是必不可少的。大概下午三点左右,戏散场了,一个个看戏的人手里提着或一串麻花,或一叠油饼、或几个油糕,陆陆续续走出会场,散入各家各户。

秦腔的韵味,应该在晚上,这是我长大一些后看了几场夜戏感悟到的。白天看戏看的是花红柳绿、热闹喜庆和浸润在乡人们心田的淳朴情感,人们在这种氛围里享受着无与伦比的欢愉。夜戏才是真正享受秦腔艺术的盛宴,戏场安静得只有唱腔响彻夜空,久久地在整个塬上回荡。此时人们的情绪都沉浸到戏里去了。秦腔独特的伴奏或急或缓,或密或疏,时而雷霆万丈,时而水流花谢;秦腔独特的唱腔时而深沉哀婉、慷慨激昂,时而欢乐明快、刚健有力,让看戏的人时时处在音乐的水深火热和剧情的跌宕起伏里。一场夜戏下来,演戏的演得酣畅淋漓,浑身舒坦,看戏的看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真正是两厢皆大欢喜。

长大后,我倒是很少有机会看秦腔了,因为在外求学,后来到南方工作,秦腔的旋律就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了。

看父亲对秦腔的痴迷,突然潜在心底深处的秦腔情韵被唤醒,于是在网上连续找了好几个本戏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使我始料不及的是,每一本戏,竟然都会让我热泪盈眶!在这些唱腔里,无论是老生的苍凉悲壮,还是小生的清悦脱俗,无论是小旦的乖巧活泼还是老旦的浑厚圆润,都会让我心生感动,仿佛又回到了关中那个小村子,在戏场上跑来跑去看热闹。

(作者单位:忠县融媒体中心)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