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陶灵:听小人物讲有趣的故事——读《口述重庆:从母城到江湖的民间生活史》有感

2024-1-18 09:13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听小人物讲有趣的故事——读《口述重庆:从母城到江湖的民间生活史》有感

文/陶灵


手表上的指针为什么会转?小时候父亲逗我说,里面有一个小虫虫儿,拖着指针转圈圈儿。那重庆解放碑上的大钟是一只大虫子在拖吗?

不!资深媒体记者马拉说:是人在拖,他叫胡明富——1954年,解放碑上安装了一座机械大钟,单位派胡师傅每个星期去给钟上一次发条,并给他配备了必须的工作工具:一只进口手表和一辆进口自行车。这些东西在那时候“好行(háng)势”!有一天,重庆市总工会在大田湾体育场举办骑自行车比赛,胡师傅上完发条赶去参赛,拿了个第七名。这还不是因为他常骑自行车去上发条,平时锻炼得好嘛。

解放碑是重庆久负盛名的地标建筑,这样的故事不吸引你么?

那就读读马拉写的《口述重庆:从母城到江湖的民间生活史》这本书吧!从2011年4月14日开始,他就在报纸上开设“马拉打望·城与人”专栏,记录重庆城和城里的人与事。如今专栏上的文章汇集成册,洋洋洒洒51万字。

马拉还说,如果胡师傅不去解放碑给钟上发条,家住碑底下的四娃子就没得钟可看了。那时候的普通人家里肯定没得钟噻,只要听到妈妈的一声:“四娃子,快点去看一下解放碑上面好多钟了!”在家中排行老四,母亲口中的四娃子就会飞快地跑去看碑上的大钟。他那时还不认识钟点,只知道长针指到几、短针指到几,记牢之后,再回家告诉母亲。1997年8月,重庆市第一条大型商业步行街“解放碑商业街”开工建设,曾任常务副指挥长的“四娃子”——何智亚先生如今提起“看钟”的事,感慨万千……

鹅岭公园对于重庆城的人来说,之于北京人眼里的颐和园、上海人常去的豫园、广州人心中的越秀公园……1973年,鹅岭公园准备重新开放,但苦于大门一直没有一块正式的招牌。当时的鹅岭公园美工周延文提议,请重庆市博物馆的李德益写,他的字写得好。这个“建议经领导同意后,他亲自到博物馆找到我父亲。父亲很快写好,周延文将父亲手迹带回公园,领导和美工都一致叫好,当即决定采用李德益的题名。这就是鹅岭公园园名招牌的来历。”几十年后,李德益的儿子李方荣这样告诉马拉。关键是,李德益在重庆市博物馆就只是一个专职写字的普通职员。

李德益的小儿子李方来还告诉马拉:“嘉陵江大桥”几个字也是他父亲写的,当年他亲眼所见:“大约是1975年,我转业住在家里,看见他写。他先是在报纸上练笔,相当于打草稿……这个桥1966年前就修好了……一直没题桥名……就托我父亲写了挂上去,一直挂到现在。”

马拉的《口述重庆》中,记录的一位86岁的张素珍婆婆,更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谁也想不到,身材瘦小的张素珍婆婆年轻时是临江门、朝天门码头能担扛200斤货物的女搬运工、女抬工。她说话干净利落,性情爽朗大气:“我一辈子都是下大力。”谈起体力劳动的往事,她最多的感叹是“造孽”;最爱说的口头禅是“搞了好多名堂哟”“要做才有,不做就没得”。

在建筑工地干活时,她不做稍微轻松的“挑灰桶”的小工,要抬砖!抬梁!跟男娃儿一起抬,这样可拿大工钱:每天1块6角2分,是工地上最高的。张婆婆说:“有些男娃儿都抬不到我恁个好。没得恁个简单,下力也要技术。脚要是没得技术,你一扯,我一扯,不扯去摔死个人呀。”

这么爽朗大气可爱的婆婆,你喜欢么?花点时间去读读吧!这本记录重庆小人物有趣故事的书,包你看后不会后悔。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