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底片 文/刘力 人生路上留有许多痕迹,宛如张张底片,常能勾起遥远的回忆荡起心中的涟漪。 世界早已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年轻一代对笔的使用对手迹的留存已经渐少。恋旧心重的我,却将手迹,将那些写满文字却已泛黄的纸笺视如珍宝,对这些人生底片分外珍惜。正因为此,每每翻拣抽屉木箱清理旧物时,很多视若珍宝欲丢不忍。 退休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仔细拾掇那一袋袋一夹夹的“废纸”,感觉很累,却又是累并充实着,因为那些“废纸”串起了我从少年至花甲走过的路,犹如音乐流淌的一条长长的河。 人生是一条路,漫长而曲折。翻拣陈旧的书信稿笺,揭开尘封的记忆,拾掇走过的岁月。触摸页页微微泛黄的纸笺,阅读行行依旧清晰的文字,心头难抑惊讶与感慨。 如果把时钟倒转去,最初的笔记留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我痴迷于练字,耗去大量时间和精力抄完了“老三篇”,书写的工整映衬着当时的心境。虽然书法终未练成,虽然至老时笔下的文字仍是呆板有余活跃不足,但如今笔下的耐心和执着不正是源于年少时的努力吗?留给我最深记忆的是,利用一个暑假完成手抄小说《第二次握手》,可惜在举家搬迁时,被朋友一借无返了。 抽屉中留了中学时代的作文本,那是我少年时的骄傲,如今再阅,仅能供茶余饭后谈笑,但大至通篇结构、恩师批注,小至标点错字的修改,这一切告诉我,莫忘了创作之笔是从那儿开启的。与作文本相伴的,是不知何时起,母亲叮嘱我妥为留存的作品原稿,写得密密麻麻,改得面目全非,却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努力在记忆的隧道里搜寻出那一个个不眠之夜,才能真正感受那些时光的意义所在。 最牵挂的还有几封书信,初离乡土外出求学时父母的叮咛,那些“吃饭穿衣、用功学习”的唠叨,全是生活小事,我却从中体味着严父心慈母情。父亲临终前,给我留了书信,还有老家的地形图,非常精准,那是位地质学家纯纯的心迹。几十年来,在这份鼓励中走过时,情笺洒满了我的心间。 几十年来,我写过无数的文稿,有公文,有新闻,有闲记,更多的是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是电脑珍藏,我却固执地守着这些手迹。尽管我明白别人那句“以后出了名,手迹便是宝物”仅是善意的玩笑,尽管我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可能出什么名,但记录人生轨迹的底片,便是对人一生最好的自我鉴定。 那些稿笺书信,每页都蕴含着一份情缘,都有一段故事,都曾在我人生的长河中泛起过涟漪,值得永远珍惜永久珍藏。 这份情感,让我在走过不少城市,换过不少办公桌后,从未动过抛弃这些稿笺书信的念头,居住的屋子不大,却足以容下它们,我会与之永相伴不离弃。这些人生底片记录了无数精彩时光,无论岁月走过多少年,只要翻出它们,当年的剪影就会凸现至今,成为青春和岁月的佐证,让人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委网信办)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