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震撼的佳片——电影《开山人》观感 文/胡雁冰 我看完电影《开山人》,可以用“三震”来形容自己的初步感受。 震惊。巫山县下庄村毛相林书记带领村民开山修路的事迹之前有所了解,但电影中取景还是让我非常震惊。此时我脑子里想起了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词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而下庄村的百姓更是“欲与顽石试比硬”!比骨头硬,更比志气高。 震撼。在偏远乡村修路,笔者与电影中的方大学有过相似的经历,而且也是在1997年。当时,为了少占宝贵的耕地资源,尽量沿山边、石滩边设计规划线路。先在悬崖陡壁上刨开表土露出石头,然后爆破,人工手递石片铺路修路。当时很艰险,但与电影中看到的场景相比,显然是小儿科了。 震动。下庄村修8公里路,花了7年时间,死了6个人。“没有等出来的路,只有敢拼命的人”的下庄群众,表现出来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特别是上门女婿陈茂才因为修路牺牲,一老人捐出自己留用的棺材安葬他,成为我最大的泪点。 笔者以为电影《开山人》还有“四好”,很值得一看,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很有教育启发意义。 主题精神好。下庄人不等不靠不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立自强,求变求新,成为当代愚公。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任何时候、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而且更要坚持和弘扬。 人物刻画好。《开山人》塑造的是一组群像,没有特别突出个人。除了演对手戏的男一号毛支书和男二号包工头黄祥基外,驻村干部方大学方辉超,还有修路二队队长也是村妇女主任的李香秀等妇女群体,不仅参加修路,还要提供后勤保障,电影特别褒扬了她们。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后进人物——村里40岁的老滑头蔡有财的表现,既是客观实际的反映,也比较符合人性。14岁的蔡莉莉则是年轻一代渴望走出大山的代表。电影中还客观塑造典型人物,并不一味都是强人完人,毛支书撑不下去的情节显得更真实。 画面场景好。开山修路的场景真实,悬崖峭壁摄人心魂。胆小的人,伸头看一眼,都会头晕目眩,何况要悬在半山腰,用最原始的工具一下一下敲击。真实才能让人震撼,震撼才能让人感动,感动才能受到启发。 音乐感染好。《开山人》有两首电影插曲,很“合时宜”地在恰当的场景唱响,很好地烘托了片中人此时的心情和情感,强化了观众的融入感和认同感。 (作者系重庆市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