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夜,上街走一走 文/李晓 一座平时闹热的城,在大年夜突然陷入安静。这是倦鸟归巢时分,一锅一年之中熬得最浓稠的汤,在灯火亲灯火暖里等着团圆之人的慢慢享用。 大年夜,我特意去这座城市的街道再走一走,这是我与一座城,与一年农历时光的深情作别,也是再一次深深凝眸,感谢这座城市对我的灌溉滋养。 从我家楼下出发,就是大街对面的包子铺,女主人曹大姐是快60岁的人了,肤色依然如苹果一样红润。在清晨的天光中,一碗乳白的豆浆,一笼汤包,这是我在曹大姐早餐铺子里的标配。大姐家的汤包,用乡下竹蒸笼铺上一层松针在大火里蒸,一口咬下去,汤包里香浓的肉汁儿有些烫嘴,顺着喉管吞咽下去,舒展着我的五脏六腑。除夕夜,我来到曹大姐的店铺前,大姐的铺子里刚刚出笼了汤包,那都是为提前预约包子的“老宝宝”食客们定制的。在春节,大姐家的早餐铺子要停业3天,老食客们在春节想念那一口汤包味儿,大姐就在除夕夜为他们蒸了农历年中最后几笼汤包打包回家。我向曹大姐拜年,大姐笑盈盈地说,过年好,过年好啊。 沿着曹大姐的铺子前行几百米,就是王大哥家的小百货铺子。王大哥平时看起来有些木讷的样子,不过与我熟悉后,他其实话不少。王大哥的百货铺子,有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所需:味精,酱油,灯泡,螺丝帽,撮箕,拖把,拖鞋,高压锅……去年冬天的晚上,我躺在床上看一本古书,台灯灯泡里的钨丝突然发白,猛闪几下后熄灭了,完成了它陪伴我夜读的使命。我起床,穿着拖鞋去王大哥家的百货铺子里买回一盏灯泡安上。温暖灯光下,我再夜读半小时后睡去。大年夜,我走到王大哥的铺子外面,向他投去敬意的目光。感谢你这样的小店铺,真正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你让我明白,这个城市里的人,在阳光下、星辰下、风雨里从事的平凡职业,既是你们生计的需要,也满足了我们烟熏火燎中的生活所需。人与人,应该相互支撑,相互服务。 在城市中,有家书店是我精神栖息的小岛,它就是距我家400米外同一条大街上的一家小书店。书店的主人小雷,他用爱书人的情怀经营这家书店已有20年时间。书店里,大书柜里满满当当的书,感觉把房子也压得沉沉的了。我有时半趴半跪在书墙里挑选书籍,恍然间真变成了一只蠕动的书虫。书香弥漫的小书店里,墙壁里渗透的也是书香。这些年,实体书店遭遇电子书籍、网上书城的猛烈冲击,有时连交店里的房租、水电费也困难了。有天我去店里看书,小雷问我,哥,你说,我的书店还开下去吗?我顿时无语,安慰与鼓励都显得苍白无力。我走出书店,小雷便给我发来微信:哥,为了你们这些爱书人,我要坚持着把书店开下去!大年夜里,我在小雷的书店外,向书店以及它的主人默默说上一声“谢谢”! 大年夜,我来到巷子里,看望一扇紧闭的房门。平时夜晚,这间光线黯淡的出租小屋,疲惫高亢的鼾声仿佛要穿透厚厚墙壁。鼾声四起的人,是我认识的来自乡下的民工周二哥。周二哥在城里干杂工,他干过建筑工地的泥水匠、架子工、修理店的电焊工、超市的搬运工,还有医院的护工。今年61岁的周二哥,豁达开朗。腊月里的一天,我在车站送周二哥回深山老家里去过春节,老家,有周二哥的牵挂——在村口蹒跚着腿脚张望的老母亲。在车站送走周二哥回乡团年那天,我的心里突然空落起来。周二哥,感谢你,在一座城市的繁忙运转里,你是一颗螺丝钉,一盏电灯泡。 大年夜里,我经过了菜市场,它是烟火滚滚生活里的打底,供给着万家灯火里的一粥一饭;我还经过儿童医院,那里有新生婴儿嘹亮的哭声传来,响彻在新春第一天的天幕里;我也经过友人们灯影闪烁的窗户下,谢谢你们给予我的陪伴与暖心。 在新春里,让我们与美好的事物相遇吧。 (作者单位: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