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海清涓:孝善小院

2024-3-8 09:1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孝善小院

文/海清涓


沿大陆溪向前,转两个弯,出现一片浅草滩。白鹭挺立,麻鸭戏水,黑羊吃草,浅草滩像绿色地毯又像江南水乡。浅草滩不远的高处有一艘大船,船头桅杆上挂着一串时隐时现的红灯笼。对亲水的我来说,船就是亲戚,忍不住向大船走去。

走近一看,哪有什么大船,分明是一座开敞式农家小院。院坝整洁没有杂物,一楼一底两层彩色砖混房,倒不失一番景致。院边竹林苍翠,院后红橘累累,龙眼树上似乎还残留着龙眼的影子。桅杆是高大的柿子树,柿子像红灯笼更像小太阳,温暖又喜悦。院坝里坐着四位晒太阳的老人,一位老太太,三位老大爷,他们穿着半新的干净衣服。

我在仰望柿子时,一个扎着马尾的中年女人端着一盆衣服走进院坝。中年女人不胖不瘦,穿深蓝色毛衣,皮肤黑中透红,朴素端庄。中年女人招呼我们坐,跟在她身后的小狗也冲我摇动黑白相间的尾巴。正要问中年女人柿子怎么卖,院坝左角太阳能电灯杆上,横着的“中国好人”竖着的“张吉莲”七个大红字映入眼帘。惊喜之余,我赶紧邀张吉莲合影。挽着张吉莲尚有洗衣粉余香的手,就是挽起一朵莲的花瓣,就是沾了吉祥之莲的孝善之气。

张吉莲是一朵苦命的莲,不到一岁半,母亲逝世。长大后的张吉莲为了报恩,不肯远嫁,招了个上门女婿。百善孝为先,送走了奶奶和公公,张吉莲又把婆婆和叔叔们接到家里照顾。

这是怎样的四位老人呀,每个人都患有或多或少的疾病。婆婆关银芳腿部残疾行动困难,二叔张炳华时常大小便失禁,三叔张召南腰椎损伤留下顽疾,幺叔张高才不定期意识游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十七年。十七年,两百零四个月,六千二百零五天。从而立之年到知命之年,张吉莲这朵铿锵之莲,十七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四位老人,实属难能可贵。

张吉莲照顾婆婆和叔叔们的事迹,感动了十里八乡。张吉莲先后荣获“感动永川十大人物”“重庆好人”“中国好人”等称号。迈进彩色砖混房,一幅装裱好的“敬老爱亲”字画,悬挂在堂屋正墙壁中间。除了必要的家具,堂屋里几乎没有别的家具,其他房间也一样,除了床几乎没有别的家具。但是,楼上楼下,每一个房间,窗明几净,井然有序,没有一丝“老人味”。

坐在院坝里,一个穿皮衣的中年男人提来一个竹筐,热情地请我们吃柑橘。他是资深泥水匠樊时德,也是张吉莲的知心爱人。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柑橘,硕大晶莹,汁多味甜,我一口气吃了一大一小两个柑橘。剥第三个柑橘时,看到网上“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入围候选人中有张吉莲的名字。我扔下柑橘给张吉莲投了票,又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

孝善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女儿樊欢和儿子樊鑫传承了张吉莲的敬老孝亲精神,每次回家都会抽空主动照顾家里的老人。孝善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受张吉莲影响,大陆溪沿岸形成了敬老孝亲的文明乡风。

樊时德在院坝左边切红薯,张吉莲晾完衣服在院坝前方晒菊花。看着樊时德和张吉莲省吃俭用亲手装修的彩色砖混房,看着切成块状的红薯和簸箕里整齐的菊花,看着四位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老人。突然觉得张吉莲的孝善,其实也是樊时德的孝善。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有了樊时德就近打工赚钱维持生计,张吉莲才能安心在家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张吉莲和樊时德站在一起,就是两朵比翼双飞有情有义的并蒂莲。

离开张吉莲的孝善小院,走在银白色的村级公路上。蓦然回首,小院又成了一艘扬帆启航的大船。是船长也是水手的张吉莲,在人生之海与孝善同行,步步莲花。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