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陈利民:杜甫的亲情诗

2024-3-11 09:2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杜甫的亲情诗

文/陈利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父亲杜闲曾经做过兖州司马,风光一时。不过,杜氏家族祖上虽显赫但短暂,到杜甫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在杜甫大量的作品中,既有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也有牵挂家人,真情温馨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诗里,他频频写到自己的家事亲情。

开元十八年,十九岁的杜甫意气风发,壮志满满地离开老家河南巩县,开始行走江湖,壮游闯荡。他以一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心态来到洛阳,结识了韦之晋、张九龄、寇锡等诗人。但他最幸运的是,后来在洛阳游历之时,与大诗人李白一见如故。

杜甫三十岁时,他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长达十多年的漫游,回到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十九岁的千金小姐杨氏。杜甫与杨氏也算门当户对。

“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娥”。杜甫形容妻子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样娇艳,一颦一笑像嫦娥一样漂亮。接着,他又写到“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他为了看清妻子的容貌,恨不能将月中的桂树全部砍去。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妻子有多么喜爱和着迷。

在杜甫多年的长安客居岁月里,杨氏没有抱怨,而是以千金之躯,克勤克俭,任劳任怨,默默为丈夫奉献着一切。当时,生活还没有好转,安史之乱爆发了,他一家多口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四处漂泊,全凭杨氏维系着这个贫穷的家。他在《遣兴》里曰:“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步入中年的杜甫更看重生命,更看重亲情。即使他在仕途蹭蹬之时,也仍不忘记妻儿亲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在异地漂泊多年,回到家人身边,看到妻子和儿女们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以亏欠之心写了《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又写了“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广德二年,杜甫一家迁返成都,在草堂安家了。他与杨氏秉烛夜谈,如同在梦中一样。他在一首《羌村》写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生活的艰辛在亲人团聚之时,早已显得微不足道。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只在此时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杨氏在这里与丈夫下棋、泛舟,看着孩子们嬉戏玩耍,生活虽然依旧艰辛,但是又多了一丝平淡的幸福。他的《江村》最能表现此时的美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接着,他又写到:“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一生虽然家贫、身病,但是他对晚年生活很知足,很达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借助圆融的哲学观念取得了人生的心态平衡。其实,生活最根本的是,只要我们家人安康,只要我们心情愉悦,一生何求?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